[综合报道]矿藏渐少,需求启高,铁矿定价旧制于是寿终正寝,或许《阿凡达》里未来世界的“难得素”就是铁矿石
矿业寡头敲定铁矿定价新制
在享受了数十年的稳定之后,全球钢铁企业将面临一段坐如针毡的日子。
30日,铁矿价格谈判有了新的结果。矿商和钢铁生产商放弃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实施的长时间谈判和签署年度合约的制度,转而按照现货市场行情来签署新的短期季度协议。
“这是一个重大时刻,业界正从根本上改变铁矿石的定价方法。”瑞信(Credit Suisse)驻伦敦大宗商品分析师梅林达•摩尔(Melinda Moore)表示。
按照传统的铁矿石定价机制,在年度谈判中,只要一家矿业企业和一家大型钢铁企业率先谈成了价格,其它企业就都要接受这个价格。由于铁矿石成本会渗透到钢铁价格中,并最终渗透到各种日常商品的价格中,因此铁矿石年度谈判事关全球经济。
新定价机制彻底背离了传统机制。它采用的是季度合约,而非年度合约;合约价根据现货市场的平均价格确定,而不是通过谈判确定。矿业及钢铁行业的高管们估计,在下个季度,主要钢铁企业将须支付每吨110-120美元的价格购买铁矿石,这比2009-10年度合约中敲定的每吨60美元上涨了80%-100%。在下下个季度,价格将再次改变,以反映现货市场的变化,各家钢铁企业将使用自己的公式来计算新价格。
21世纪初,各国、尤其是亚洲、中东及拉美新兴国家巨大的钢铁需求,使铁矿石价格开始飞涨,地缘政治重要性也日益上升。于是,施行了40年的年度定价机制开始不能让矿商满意了。
这种变革在大宗商品市场并不新鲜,如上世纪70年代末期原油定价机制改革、80年代初期铝定价机制改革,以及21世纪初的动力煤定价机制改革等。必和必拓(BHP Billiton)驻墨尔本首席商务官阿尔伯托•卡尔德龙(Alberto Calderón)认为,铁矿石正成为一种“常规”大宗商品。 “铁矿石价格机制正沿着其它大宗商品昔日走过的路线发展。”
在新的铁矿定价机制下,全球顶级铁矿石生产商的利润预计将大幅增长。
对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和淡水河谷(Vale)来说,铁矿石是它们去年最赚钱的大宗商品,而今年每家的利润将会增加50亿美元或更多。
对于矿商这种牟取“暴利”的行为,欧洲钢铁和汽车业昨日表示谴责。
代表欧洲钢铁企业的欧洲钢铁联盟(Eurofer),就可能存在的滥用定价权行为向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提出申诉,称有“明显迹象显示在价格上涨和定价模式方面存在不当协同行为,并向单个钢铁企业施压使其接受这些变化”。
欧洲钢铁联盟总干事戈登•莫法特(Gordon Moffat)表示:“铁矿石价格增长一倍是一种侮辱。”
代表欧洲汽车及卡车制造商的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表示,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这三家最大的矿商拥有“寡头定价权”。
英国建筑产品协会(Construction Products Association)经济学主任诺布尔•弗朗西斯(Noble Francis)表示:“如果承包商不得不把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能会扼杀目前建筑业正出现的复苏。”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评:铁矿石定价改革在所难免。
“此举之所以成为可能,完全是因为过去10来年里,现货市场发展较快,目前已占到铁矿石贸易量的10%至25%。现货价并不是捕捉供需动态关系的理想方式。但相比几个月前在不公开交易中(业内某些参与者被排除在这一过程外)设定的基准价格,现货价还是具有一些优势。边际变动的成本与效益将更为清晰:比如澳大利亚的小型矿商将有更大动力构建产能。”
“矿商能够保持价格高企,原因在于中国的需求增长。2000年,中国仅占海运铁矿石市场的16%。到了去年,市场规模已经翻倍,而中国的份额也已飙升至近70%。在新体系中,更大的价格波动是不可避免的。更大的考验将是,如果中国需求转弱或者供应扩张导致现货价下跌,该体系将如何应对。在那样的情况下,该体系可能需要添加一些鼓励持续发展的新合约。根本的转变应当是不可逆转的,但本周的协议不太可能是最终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