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明承诺会依然保持新闻的独立性,并致力于捍卫公众的知情权
“新”《财经》出刊
《财经》在其敢于直言的主编胡舒立及该刊大部分编辑人员离职后出版的第一期杂志,周一在报刊亭露面。这一刊物的发行人承认,这份中国首屈一指的财经出版物尚未恢复到以往水平,但他重申,《财经》的目标依然是保持新闻的独立性,抵制“施加于我们身上的不当管制”。
11月23日出版的这期《财经》杂志彰显了这份双周刊不确定的未来。它是由不足20名采编人员勉力完成的。在上一期《财经》杂志上署名的59位驻北京记者中,只有6人依然留任;驻北京以外的14名国内记者中,12人已离开《财经》;该刊驻纽约、华盛顿、伦敦和香港的4位记者已全部离职。
其结果是,本期《财经》的大部分文章都由自由撰稿人写就。而这一期有关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访华情况的封面文章,则是一名现已辞职的记者撰写的。
此前担任商业周报《投资者报》执行主编的何刚已被任命为《财经》的执行主编,负责该刊的日常编辑业务。
胡舒立是11月9日正式辞职的,那一天是她在职期间最后一期《财经》杂志的出版日。胡舒立之所以辞职,是由于她与《财经》的出版方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因资金和优先报道内容问题发生了争执。
一直担任《财经》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的王波明代表编辑人员写了一封致读者的信。在胡舒立离职前,王波明很少出现在编辑部,而这次也是他12年前与胡舒立共同创办《财经》杂志以来首次撰写社评。他在信中说,自己对与胡舒立分道扬镳深感遗憾,并充分预料到读者对本期《财经》杂志不会感到满意。胡舒立此前一直是《财经》的主心骨。
王波明在信中说,摆在我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是如何重建和发扬《财经》杂志一贯坚持和倡导的新闻理念──独立、独家、独到。但真正传承这个理念实际并不容易。
他试图缓解外界在胡舒立离职后对《财经》能否继续致力于编辑独立性的担忧。王波明重申,《财经》要致力于捍卫公众的知情权。
王波明写道,我们不但要自觉地回避被商业利益影响和侵蚀,更要抵制施加于我们身上的不当管制。
从11月23日这期杂志涉及的话题来看,即便不是特别具有开创性,至少也与此前的杂志相符。除了关于奥巴马(Obama)亚洲之行的封面报导之外,本期杂志还有一篇关于最近北京大学一起医疗丑闻的特别报告,一篇关于迪士尼(Disney)计划在上海开设主题乐园的分析性文章,以及关于一家中国汽车厂商对菲亚特(Fiat SpA)提起商业秘密诉讼的报导。
《财经》的广告是由出版商旗下香港上市广告子公司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eec Media Group)负责运营的。本期杂志的广告似乎基本没有受到影响。11月23日这期杂志的广告页面较此前一期减少了10%左右,但杂志的很多主要广告主──例如奥迪(Audi)、联想集团和奢侈表厂商──都出现在了两期杂志上。
记者未能联系到王波明和《财经》杂志广告部代表对此置评。
《华尔街日报》与《财经》达成一份协议,自2007年起不定期地将经过翻译的《财经》报道刊载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同时允许《财经》刊登《华尔街日报》的文章。
最新这期杂志还刊载了中国一位权高位重的前新闻部门官员的来信支持。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的钟沛璋写道,《财经》杂志任重道远,衷心祝愿《财经》杂志在未来能取得更大成功。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杂志的封面。在这期杂志的封面上──按惯例应是沉稳严肃的──一个带着微笑、身着西装的奥巴马蜡像,一名穿着运动装的中国年轻人在他身后用双手手指摆出了V字手势。
与此同时,据《财经》前员工透露,胡舒立将前往广州出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预计她将以《财新》的新品牌推出一份杂志和网站,《财新》的英文名是《Finance News》(财经新闻)。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胡舒立辞职之前数周,《财经》杂志大多数经营部的员工在10月中旬集体辞职,开始筹办一家新公司,目前仍在寻找财务支持者。

Sky Canav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最新一期的《财经》杂志封面
其结果是,本期《财经》的大部分文章都由自由撰稿人写就。而这一期有关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访华情况的封面文章,则是一名现已辞职的记者撰写的。
此前担任商业周报《投资者报》执行主编的何刚已被任命为《财经》的执行主编,负责该刊的日常编辑业务。
胡舒立是11月9日正式辞职的,那一天是她在职期间最后一期《财经》杂志的出版日。胡舒立之所以辞职,是由于她与《财经》的出版方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因资金和优先报道内容问题发生了争执。
一直担任《财经》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的王波明代表编辑人员写了一封致读者的信。在胡舒立离职前,王波明很少出现在编辑部,而这次也是他12年前与胡舒立共同创办《财经》杂志以来首次撰写社评。他在信中说,自己对与胡舒立分道扬镳深感遗憾,并充分预料到读者对本期《财经》杂志不会感到满意。胡舒立此前一直是《财经》的主心骨。
王波明在信中说,摆在我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是如何重建和发扬《财经》杂志一贯坚持和倡导的新闻理念──独立、独家、独到。但真正传承这个理念实际并不容易。
他试图缓解外界在胡舒立离职后对《财经》能否继续致力于编辑独立性的担忧。王波明重申,《财经》要致力于捍卫公众的知情权。
王波明写道,我们不但要自觉地回避被商业利益影响和侵蚀,更要抵制施加于我们身上的不当管制。
从11月23日这期杂志涉及的话题来看,即便不是特别具有开创性,至少也与此前的杂志相符。除了关于奥巴马(Obama)亚洲之行的封面报导之外,本期杂志还有一篇关于最近北京大学一起医疗丑闻的特别报告,一篇关于迪士尼(Disney)计划在上海开设主题乐园的分析性文章,以及关于一家中国汽车厂商对菲亚特(Fiat SpA)提起商业秘密诉讼的报导。
《财经》的广告是由出版商旗下香港上市广告子公司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eec Media Group)负责运营的。本期杂志的广告似乎基本没有受到影响。11月23日这期杂志的广告页面较此前一期减少了10%左右,但杂志的很多主要广告主──例如奥迪(Audi)、联想集团和奢侈表厂商──都出现在了两期杂志上。
记者未能联系到王波明和《财经》杂志广告部代表对此置评。
《华尔街日报》与《财经》达成一份协议,自2007年起不定期地将经过翻译的《财经》报道刊载在《亚洲华尔街日报》,同时允许《财经》刊登《华尔街日报》的文章。
最新这期杂志还刊载了中国一位权高位重的前新闻部门官员的来信支持。曾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的钟沛璋写道,《财经》杂志任重道远,衷心祝愿《财经》杂志在未来能取得更大成功。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杂志的封面。在这期杂志的封面上──按惯例应是沉稳严肃的──一个带着微笑、身着西装的奥巴马蜡像,一名穿着运动装的中国年轻人在他身后用双手手指摆出了V字手势。
与此同时,据《财经》前员工透露,胡舒立将前往广州出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预计她将以《财新》的新品牌推出一份杂志和网站,《财新》的英文名是《Finance News》(财经新闻)。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胡舒立辞职之前数周,《财经》杂志大多数经营部的员工在10月中旬集体辞职,开始筹办一家新公司,目前仍在寻找财务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