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期待价格市场化的中国两大石油巨头为何又要开倒车?
油价迷雾
自5月初公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下简称《办法》)以来,石油行业流行起一个新游戏—预测加油站的新油价牌。7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自次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降低220元时,预测成功者再次击掌为贺。在调整的4天前,国内大宗商品服务提供商易贸资讯就提前“发布”了这一调价,相差甚微。
由秘密制定到“定点定量”,这一巨大变化注定会改变能源传统利益格局。有消息称,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近期与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他们认为,新定价机制并不能真正实现和国际油价的联动。而在终端,投机、囤货等现象在各地也频频发生。两大集团建议,应适当模糊化处理这个刚刚诞生3个月、被视为成品油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如调整4%的单一触发点为一个更灵活的区间。
黑龙江拜泉一家民营加油站孙姓负责人对囤货的指责备感委屈:“他们(两大集团)涨价之前都会控制,不批给我们。他们掌控着计划大权,如果卖给我们,那么我们还能囤上一点;他要是说不卖,那我们基本上就收不着。”同时,中石化下属某油库相关人员称,该库存油量向来以上级批示定量,民营企业很难提前囤积油品。
即便在定价机制不透明时投机也存在,只不过是更集中、更隐秘。那么,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模糊论”?
在上一波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至149美元时,中国正采取强硬措施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政策的一部分,国内成品油价格并未随国际油价水涨船高。自然的,两巨头承受了价格倒挂—或者说抵御输入性通胀—的代价,炼油业务占大头的中石化2008年利润下降了五成。
自去年底以来迅速启动的若干经济刺激计划,正在拉动中国经济率先企稳。但不容忽视的是,回暖更多的体现在股、房市和大宗商品上,这些天然受益于流动性的资产价格上涨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的同样复苏。可以想见,经济刺激计划仍会持续。如此,一个始终徘徊的幽灵—通胀就有可能提前回来。这给成品油价格—CPI中最基础的因素形成了巨大压力。
此时,于5月份国际油价处于低谷期推出的新定价机制,很大程度上已经跟国际油价接轨。在中国经济复苏最为关键的二季度,国际油价已经悄然上升了10美元,中国也连续三次上调。这必然给中国当前复杂、微妙的宏观经济形势以沉重压力。高油价当然是一个长期趋势,也符合两巨头的利益。但如果决策者能掌握更多的决策权,而不是将自己处于一个没有回旋余地的境地,显然更有利于照顾到宏观经济的现实。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院姜克隽认为,艰难走到初级透明化的石油定价机制,不能也无法倒退至模糊。如何将定价机制置于国内消费者看得清楚、国际贸易投机客无从下手的巧妙位置,才是政府和两大集团应该放到桌面上处理的棘手问题。
不过,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早在2001年,国家发改委出台过与新定价机制类似的政策,以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场1个月前成交价格的加权平均价作为定价依据。但这些政策事实上并未得到贯彻。原因在于,中国成品油价格承载了平衡宏观政策、炼油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利益的使命,而这三方的利益冲突几乎天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