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间谍案”重估背后隐藏的尴尬现实

杨福:“力拓案”中国式求解

来源:《环球企业家》2009年8月20号刊 第16期 总第187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主编 杨福  |  阅读:

堪称中国年度商业事件的“力拓间谍案”有了新的转折:检察机关近日以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而非此前所言的“窃取国家机密罪”,对澳大利亚矿业公司的4名中国员工正式批捕。一场很可能因滥用“经济爱国主义”而失控的经济纷争正试图回到其正常轨道上。

鉴于中铝力拓交易流产、铁矿石谈判陷入僵局与“力拓间谍案”在时间点上过于接近,很难不让人做经济事件政治化的联想。尽管“侵犯商业秘密罪”可让力拓案在一定程度上去政治化,但它对中国商界——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中国企业——的影响,将是直接而长期的。

力拓案的发生,正促使外资企业开始认真检视日常商业运作的灰色地带。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国家机密”的定义过于广泛,在贸易保护主义因全球经济衰退而加剧的环境中,以“国家机密”入罪商业性质明显的纷争,只会让诸多在华跨国企业无所适从:毫无疑问,仍在增长的中国市场对众多跨国企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加磅,而要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就是进行扎实的市场调研。如果很难界定正常的市场情报和商业机密或国家机密的界限,显然会加大跨国企业在华经营的风险。

这并非是意识形态的老调重弹。在所谓的“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投资环境区别与其它新兴经济体的一大优势便是政治的稳定。尽管有关政策透明度缺乏的抱怨一直存在,但已确定下来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规则不会被随意性解释,仍让中国与近邻俄罗斯形成了鲜明对比。对后者来说,尤科斯事件固然向外国投资者释放了克里姆林宫的强力政治在主导经济的不安信号,但真正致使其投资环境迅速恶化的,则是俄当局在2006-2007年对壳牌石油的打压:正是受涉嫌商业间谍以及其它违规行为的指控所迫,壳牌石油将一个优质油田的控股权益—当时俄罗斯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出售给国有的Gazprom

对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和力度“走出去”的中国资源型企业来说,“力拓间谍案”风波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国外的保护主义势力对其做阻挠努力时,有了更充分的借口。而中国的自然资源获取战略,也因力拓案到了重新评估时刻。

力拓案折射的是这样一个无奈现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预计今年将占全球海运铁矿石进口总量的62%,中国的钢铁业规模也是世界之最,却没有在铁矿石定价过程中掌握其应有的话语权。要改变这一局面,在谈判时采取“硬球”策略固然有益,却也易导致对一城一池谈判结果的过于看重,从而分散对另一个更需要“硬球”策略的无奈现实的注意力:中国钢铁行业散乱的局面—中国铁矿石谈判尴尬局面的不幸种子,正是由此局面埋下。而日韩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时的从容,在很大程度上即得益于其在多年前就完成产业整合并在产业链上游聪明布局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种方式有助于中国摆脱对进口铁矿石的过度依赖: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钢铁产品的进口力度—世界上有很多钢铁生产商均有自己本地的铁矿石储备,不依赖于高成本的国际贸易市场。

毫无疑问,确保自然资源的稳定供应已成为中国的优先级战略,这也就意味着过程中会频繁触及到敏感地带,难免会与贸易伙伴出现紧张关系,但经济的相互依存注定会让彼此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合式方式。一如1970年代日本企业对澳大利亚矿山资源的大举投资也曾引发日澳两国的龃龉,但最终利益共同体的形成让这些不快烟消云散。如果力拓案能起到如是催化功效,幸莫大焉。

Tags:  力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