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就是一个浮华的名利场,谁起谁落难以预料。我们能做的便是放眼看去,记录下个中沉浮

2009年6月下·名利场

来源:2009年6月20号刊 第12期 总第183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  |  阅读:

雷富礼(A.G.Lafley):明星退场

如果雷富礼在一年前的此时退休,得到的将是纯粹的赞誉与缅怀。但在此时,人们对其选择在71日将权杖交给COO麦睿博(Robert McDonald)的动机怀有天然的疑问:是雷富礼的领导力在经济危机下受到质疑、无力再继续领导宝洁吗?

眼下确实是宝洁的考验时刻:消费者正在远离某些宝洁的产品,而投资者正在质疑这家公司是否太过庞大以至于很难维持高增长。但不应过分夸大这种负面因素在雷富礼退休中的作用。其在20006月出任CEO时堪称临危受命—当时宝洁股价下跌50%,市值跌去850亿美元。而在他执掌宝洁的9年中,这家日化巨头的股价上涨一倍、销售额增长一倍,利润更是翻了3倍。事实上,如果要在商界找出杰克·韦尔奇之后的“管理之王”,雷富礼毫无疑问排在候选人中的前3位。

所以,这场看似突然的退休并不太可能起因于业绩一时的好坏。据知情者透露,宝洁的新老交接酝酿于两三年前,与任何对雷富礼业绩的不满都无关系。继任者麦睿博早在2007年出任COO时就已是接替雷富礼的强劲候选人。今年年初宝洁全球总裁苏珊·阿诺德(Susan E. Arnold)的退休更是奠定了麦睿博的接班人地位。

过去一年里,雷富礼一直试图打消关于他退休的猜疑和传言,但他确实早已开始总结和梳理自己的CEO生涯。在确认他即将离任消息的当天,《华尔街日报》立即登出就其今年5月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箴言长文《只有CEO能做的事》所总结出的“CEO四大职责”。文章中的每一条训诫都来自雷富礼的亲身经验,在过去9年中,这位已在宝洁工作了22年的老兵为如何续写宝洁的传奇殚精竭虑。

雷富礼上任前夕的200037日,宝洁因为无法完成预计的财季收入,股价在一天内从86美元下跌至60美元,拖累道琼斯指数一并下跌374点;在宣布对他任命的那周,宝洁股价再度下跌11%;而在整个夏天,宝洁最大的问题还不是850亿美元的市值蒸发,而是人们信心的流失。

幸而雷富礼有一张清晰的复兴战略图,使宝洁避免继续因为过多过快又过于野心勃勃的组织转型拖累主要业务。雷富礼首先让公司专注于真正擅长的业务,毫不留情地砍掉与核心竞争力相距甚远的业务。为此,他剥离了食用油品牌Crisco、花生酱品牌吉夫(Jif)和咖啡品牌福杰仕(Folgers)等等,同时斥巨资收购了伊卡璐(Clairol)、威娜(Wella)和吉列。尤其是对吉列高达570亿美元的收购,虽然价值不菲,却使宝洁的销售扩大了一倍。稳住核心业务后,宝洁开始更多涉足于利润率更高的美容与个人护理产品领域,并加大对低收入消费者和发展中市场的关注力度,不断扩大宝洁的消费者群落。

在具体业务领域之外,雷富礼还在宝洁的文化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打破了宝洁原有的封闭体系,不遗余力地提倡创新,而他所谈论的创新并不囿于某个产品或某个部门,而是一门系统的管理艺术。比如,宝洁在雷富礼的带领下,工作重点从自主发明所有的新产品转为开发他人的发明创造,这样无论是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抑或是有专利的大学、个人,都被纳入宝洁的创新体系。关于这一点在其去年与管理大师拉姆·查兰(Ram Charan)合著的《游戏颠覆者》(the Game Changer)一书中有着精妙的论述。

雷富礼为宝洁带来的成功使其成为MBA课堂炙手可热的管理榜样和商业畅销书榜单的热门作者,而他在创新上的洞见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最有资格对这一永恒话题发言的大师级人物。这样的成功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另一个天然的疑问:麦睿博能否续写雷富礼时代的神话?

这或许可以换成另外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艰难时光下,宝洁能否持续赢得消费者?在表示信心之前应该先看看坏消息:今年5月宝洁发布的2010财年盈利预测远低于市场预期。这对麦睿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他的解决之道还是“回到根本”,就像雷富礼去年在危机刚刚爆发时向全体员工忠告的那样:“现在使用你的时间的最佳方法,是多走出办公室,多和消费者待在一起,多寻找、多做那些能提升产品价值的事情。”

[---分页标志符---]

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不在场的人

就像情节剧少了主角,今年的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因为乔布斯的缺席显得乏善可陈,甚至更为糟糕,可能成为史上最差的一届。

除了大会本身在细节上的不完善—比如,“一年之后,数光年领先”与前两届明显与产品发布契合的标语相比显得大而不当,更重要的是此次发布的新产品并未给外界太多惊喜,尤其是最重要的iPhone 3G S。新版iPhone因为名字多了一个“S”而在运行速度上有所提升,并增加了收发彩信以及视频拍摄等实用功能,从好的方面来看,苹果希望更加深入大众市场;从坏的方面来看,这意味着苹果只是在功能上进行完善,而非创造出新的革命性突破。如果一定要在本届WWDC上寻找出亮点,恐怕就是苹果对乔布斯复出计划的确认。

很难将这些问题的出现单纯归咎于乔布斯过去一段时间的因病缺席,一个老生常谈但切实的问题是,苹果能失去乔布斯多久?如果因为一个人—哪怕他是灵魂人物—的缺席就导致一年中最重要的“秀”光彩尽失,苹果的未来比想象中更危险。

陆奇:牛刀初试

作为一个曾经见证谷歌超越雅虎的人,陆奇现在终于有机会挑战谷歌了。他在去年8月离开雅虎后应鲍尔默之邀加盟微软,担任其网络运营业务主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微软愿意斥巨资与谷歌展开竞争。微软没有让陆失望,此次推出的新搜索引擎“必应”(Bing)仅宣传预算就高达1亿美元,遑论在研发上的投入。

巨额的投入和高调的宣传已取得初步成果。除了众多好评,有数据表明“必应”的推出使微软在搜索结果页面(用于衡量用户搜索活跃程度)中的占有率从9.1%升至11.1%。考虑到微软的强力支持,大多数搜索专家认为陆奇应该做得更好。面对这种质疑,值得指出的是,陆的精力并非完全放在“必应”这一款产品上。他进入微软后一边强化运营工作一边制定长期战略,同时还促进搜索业务部门修改工作流程,以对营收趋势做出更及时的预测,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而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才能看出效果的工作。

[---分页标志符---]

周中枢:欣喜时刻

当熊维平为中铝与力拓的交易生变烦恼时,周中枢却满心欢喜。611日,五矿收购澳大利亚OZ Minerals部分资产的交易获OZ股东大会通过,赞成票比率高达92%,双方将在一周内完成最终交割。

交易并非没有波澜。五矿的收购价格在OZ股东大会表决前的数小时突然提高约17%13.868亿美元。正是这一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果敢举措令五矿击败了包括澳大利亚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在内的竞争对手赢得最终胜利。

周中枢的幸运之处在于,OZ的董事会在面临诱惑时仍坚定地支持这一交易,而且没有来自股东的巨大压力;其聪明之处在于,面对一些政治因素和国际大宗商品的回暖的大背景,迅速拿出解决方案。

收购OZ Minerals之前,周已关注其3年之久。如今,他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并对这个“多赢的”交易盛赞不已。对五矿而言,这是一个“标志性时刻”,对于希望收购海外资源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更是一个积极信号。

刘绍勇:“迎娶”上航

50岁的刘绍勇果然不负众望。在“空降”东航集团半年之际,他终于促成了东方航空与上海航空的联姻。

68,东航、上航就重组事宜召开协商会,东航集团总经理刘绍勇任“重组领导小组”组长。这一头衔,暗示了东航将在重组中占据主导地位,上航或将成为东航集团全资子公司;另一种可能,则是由ST东航直接吸收合并*ST上航。

对于这样一宗明显以政府为意志主导的重组,各方对其未来前景的判断,也只能是猜测而已。不过,东航和上航整合将拥有306架飞机和超过600条航线,占上海航空市场47%的份额,尽管数量并不能绝对等同于实力,但如此规模符合政府将上海打造成为航运中心的决策,以及加强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实力来整体布局中国航空业的思路。

值得检验的是,一直强调“自己做大做强才能取得主导地位”的刘,需要运用更多的智慧,才能使迎娶上航是“锦上添花”,而非舆论指责的“弱弱联合”。

[---分页标志符---]

马丁·艾伯哈特(Martin Eberhard):兄弟阋于墙

特斯拉(Tesla)两位创始人间的明争暗斗之精彩程度已丝毫不亚于这家公司所创造的那辆极品电动跑车Roadster。在经过漫长的口角和攻讦后,其产品的最初设计者艾伯哈特终于对现任CEO埃隆·穆斯克(Elon Musk)正式提出诉讼。在长达22页的诉状中,艾伯哈特列举了这个昔日资助他的伙伴的一系列“罪名”,包括恶意中伤、编造历史,使他在两年前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穆斯克当然不会将控诉的权利全部留给对方,他不仅激烈地声称要全力捍卫自己和特斯拉,还表示要进行反诉讼。

其实,这二人最初的合作非常愉快。他们都是会为解决问题废寝忘食的技术派出身,但作为投资人的穆斯克日益强势的个人作风渐渐让艾伯哈特无法忍受,他甚至专门开设了博客申诉自己的“冤情”。二人的矛盾在一件件大小事情上越积越深,直到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虽然这样的戏剧性能在特斯拉成为传奇后为其增加不少谈资,但这种分裂行为本身却已是这家公司成就伟大的阻碍。

马明哲:美妙诱惑

尽管屡遭挫折,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却从未停止打造他的金融帝国。如今平安有望将在深圳发展银行的股份提高一大步,在外界看来,这也意味着马向着自己的“大银行”梦想迈进了一大步。

63日的股东大会上,马明哲还强调“银行将是平安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同时也是整合的关键”,但现实却并不令其满意。平安银行的影响力迄今仍局限在深圳等狭小地域,如此也就不难理解马对于深发展向平安增发5亿股新股的热切欢迎。有分析认为马明哲为此甚至可能愿意以溢价接受增发,同时亦有消息称平安将从TPG手中收购16.7%的深发展股份,以进一步提高持股比例。

超越新桥资本成为第一大股东可能并非马的最终目标。如果新桥在今年底所持股份解除锁定后抛售而平安接手,届时马将有望接手深发展。看上去这样的假设过于理想,但目前二线股份制银行在国有银行、地方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三面夹击下迅速发展壮大的希望已经渺茫,对于获得丰厚账面利润的新桥而言,适时退出不失为明智。如果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则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