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的稀有土地争夺和高昂的前期投资无法阻止种植者们追逐利润的雄心。泡沫还是新活力?
有机米的猜想
亘古以来,所有的中国执政者都面临一个难题——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幸运的是,现代技术的发展正在给出解决之道,超级稻之父袁隆平不断刷新水稻亩产纪录,伴随从5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跳跃,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不过,时过境迁,一些新种植者们却开始逆势而为。
他们的稻田里不施化肥和农药,不允许土壤中留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为此,土地需要休养生息三年以上;为了维持纯自然状态,他们使用费用高昂的生物农药除虫—价格是普通农药的20倍,用陈粮制造肥料。若非如此,农民则需在烈日下人工拔草除虫。如此费尽周折,产量却不及杂交水稻的七成。他们不是农民,而是有机米这一新兴行业的投资者。
从2009年春节开始,置于各种华丽包装的有机米开始登陆电视台的黄金广告时段。这些最高售价达100元/公斤的大米颠覆了人们对古老农业一成不变的印象。有机米的先行者之一中良美裕专门开设400免费电话,只要拨一个电话就能为你送米上门。
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底,中国有机水稻种植面积已近六万亩,约占全球有机米种植面积的一半,居世界首位。与中国的诸多行业一样,这些大米皇冠上的明珠也是因出口发轫,大部分被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但在2007年,粮食紧缺再次触动中国的“饥饿”神经,决策者开始限制粮食的出口,加之各国绿色壁垒林立,有机米投资者们开始尝试调转方向,试探国内市场的承受力。幸运的是,中国快速涌现的新富阶层,让有机米得以在妇幼、病人和礼品市场找到了承接之处。
事实上,世界有机米行业的领先品牌日本“越光”早已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标杆—2007年7月底,越光大米进入中国,每公斤售价高达99元。销售首日,北京、上海共售出两公斤装的日本大米700袋。“我们的有机米一点也不比他们差,为何不能卖同样的价钱?”
现在,通过大型连锁超市,以及从街角蔓延的有机食品专卖店,有机大米已深入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些核心城市。北京一家沃尔玛大型卖场的店长向《环球企业家》表示,店内所售四种有机米,每周销量在两千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尚无法令投资者满意,但也足以说明了有机米市场的空间。
最终给有机米按下引爆按钮的是商业力量。2007年,北京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简称赛富)向国内有机米的最大生产商东北大集团投资1亿元人民币。而近几年来表现抢眼的中良美裕的投资者则是一位神秘的煤老板。现在,那些试图转行的投资者正在积极迎接这个古老行业的嬗变。
土地 土地
与俄罗斯隔湖相望的黑龙江鸡西地区冬夏温差达60℃。冬天,兴凯湖冰冻达1米多,大部分害虫无法生存;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达到一级可直接饮用的湖水,被引到由几千年来沉睡的湿地开发的稻田里。这些非常类似日本越光大米的生长环境,拥有者是黑龙江东北大有机食品集团。他们在此处开垦了20万亩的绿色大米基地,同时还有4万亩专门生产出口的高档大米。
2007年,在响应国家政策剥离出口业务后,东北大令人羡慕的资源面临闲置的境地。但其土壤、水源等优势足以让土地在经过转换期排出遗留化学成分,满足有机水稻的种植标准。他们决定顺势而为。
有机水稻基地的选址绝非人为可控。只有远离城市、周边没有大型工业以及具备良好水源的地方,才可能进行有机水稻的种植,而当地气候条件也同等重要。中国每年种植水稻的面积高达3000万公顷,但符合天然有机环境的地方却委实不多。如同很多特产所严格限定经纬度一样。国内公认的几个优质有机米产区为黑龙江五常、鸡西、上海崇明岛等几个大的区域。
“独特的资源,让我们觉得有投资的价值。”赛富投资经理王铎告诉《环球企业家》,有限的土地是这个行业最稀缺的资源,那些最早进入的企业基本将最优质的土地资源“抢占”一空。不过,土地仅仅是第一步,有机大米的投入同样超出投资者的想象。
为满足有机食品要求而进行的为期两至三年土地转换耗资巨大。2007年,东北大仅进行了一万亩的土地转换,耗资就达2000万人民币。“没有资本支持,有机米业务无法做大。”东北大副董事长王椿向《环球企业家》表示。
目前东北大持有的四万亩土地均是其于1994年租赁的30年期土地,在价格上有其它企业难以企及的优势。他们将土地外包给农户,并提供包括种子、有机肥料以及用于除草和杀虫的生物农药。有机肥的成本要比化肥高出一倍,为此,东北大建立了有机肥生产线,利用农作废料生产有机肥。在有机水稻种植最为发达的日本,除草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稻壳覆盖,即用上一耕种季节产生的稻壳废料,在插秧前覆盖在水稻田中,杂草就无法发芽,而水稻苗却不受影响;二是在稻苗长到20至25厘米时,放鸭子进入稻田将杂草吃掉。但对于中国动辄上万亩的种植而言,二者都不适用。东北大不得不高价从日本进口生物农药,其成本是普通农药的20倍。
对于农户而言,这些高成本都由企业来承担,没有不接受的理由。但每个投资者必须谨记的是,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往往是矛盾的对立体—企业如果想要建立一个能够让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并使其发挥出品牌效应,必将以产品质量作为根本。而农户为了得到更多的产量,则可能会难以摆脱施用化肥农药的常规耕种方式。如此一来,水稻的品质就难以达到有机标准。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深圳盛宝粮油有机米供应商于松柏在为农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以保证产量之外,还采取“五户联保”方式让农户互相监管。“出了问题农民1亩地要赔1000块钱,我还不要他们的粮食。”于松柏说,“农民们朝夕相处,谁家用什么药彼此都一清二楚。谁也不能侵害大家的利益。”
整个有机米种植和生产都是如此复杂,这造成了有机米高昂的成本。一般来说,仅农民的种植成本每公斤就在6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两倍。不过,正在蓬勃兴起的有机市场也给予了投资者慷慨的回报。
于松柏给《环球企业家》算了笔账:2007年他以1.57元/市斤的价格将裸粮(未脱壳水稻)提供给盛宝粮油,后者生产出大米的成本价格为2.35元;包装上市之后的“中华和米”,2.5公斤零售价是29元。这已是市场上售价最低的有机米,售价最高的美裕私家米售价高达100元/公斤。
于松柏在2007年在黑龙江五常种了3000亩有机米,第一年由于销售不畅而亏本。第二年,他的大米还未收割,就被中粮、盛宝粮油等有机米一线品牌抢购一空,其净利润超过了500万元。
[---分页标志符---]
解局
利益刺激之下,在全国最大水稻种植基地黑龙江五常地区竟在两年之间冒出几十个有机大米品牌。有些品牌竟然将“有机”、“绿色”、“无公害”三种标志同印到一个包装袋上,而实际上三者是完全不同级别的食品标准。
由于优质资源有限,想快速进入有机米行业的很多企业从常规大米种植基地收购大米,通过各种手段使之达到认证标准后以高价推向市场。业内估计,贴五常牌子的大米是五常实际产量的三到五倍。这几乎昭示着有机米也许会重蹈河南“原阳大米”覆辙。“原阳大米”因为市场接受程度较好,引来了诸多假冒者,险将“原阳大米”的品牌毁于一旦。
有机大米的关键,在于对整个种植前后以及加工流通环节的严格把控。但大量蜂拥而上的有机米品牌并没有自己的种植基地。“就像一只大象站在了望不到边的蚂蚁群中。”于松柏说。面对有机大米市场的混乱竞争,虽然不致受到生存威胁,但也令他感到深深的不安。
单单凭口感和味道,消费者没有能力来甄别到底哪种是真正的有机米。如同很多前景广阔、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一样,有机米面临着劣币驱逐良币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容易找到这一市场竞争混乱的根源—认证机构权威性的弱势。若要以有机大米名义销售,企业必须获得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然而,中国国内尚无一家国家级认证机构。现存的二十多个认证机构之间没有相互监督的义务和权利,且除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和农业部下属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之外,均为商业运作模式。“一开始都是严格认证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但这些企业很快就认证完了,认证公司也要生存,只能迁就那些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副主任李显军告诉《环球企业家》,“花钱买证的现象肯定存在。”
“潜规则”存在于有机产品标准的执行过程中。例如,有些认证机构不会到生产基地进行现场勘察,只是要求企业递送产品样品进行认证检测,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有机农业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他们做的,只是在测试仪器的灵敏度。”于松柏说。
在销售端,即使一些知名连锁超市的采购部门也不主动要求有机米品牌提供相关认证,这也给假冒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更令有机米企业头疼的是,即使超市和认证机构能够甄别有机米的真伪,消费者在购买时仍然会困惑—遍布大米包装上的“无公害”、“绿色”、“有机”三种看上去极其类似概念到底有何区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再贵介绍,2002年,基于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部试图推广有机食品。但此时,国家环保总局已经设立了有机食品的相关机构。所以农业部推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两个新概念。事实上,无公害是农产品应达到的基本标准。“绿色食品”的标准则更像是“无公害”向“有机”的一个过渡,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标准。李再贵认为,国家环保总局和农业部两个部门在监管上的区隔,造成了市场上概念的混乱。
凡此种种,都对市场教育和销售的开拓产生了更高的挑战。多数有机大米生产企业以自建销售体系为主,商超零售所占比重远不及团购、专卖。自建销售体系保证了有机大米从生产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闭环路径,避免中间商为谋取利益而降低品牌品质。而东北大,则依托投资方的资源,在上海孕产妇及病人等特殊人群中间进行宣传和推广,效果显著。
“我们将在产品包装上表明产品的标准和营养成分,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王椿透露,他们下一步仍将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市场教育的工作。在他看来,在没有解决认证机构权威性的关键问题之前,市场只能通过有机大米品牌竞争来自然达到净化。每个风口浪尖的品牌,必然会招致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关注和苛刻比较。最终的胜利者,是那些有耐心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