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本哈根颁发的时尚大奖背后却是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博弈

哥本哈根的时尚风向标

来源:南方周末网站  |  作者:南方周末 肖华  |  阅读:

不管是在哥本哈根还是撒哈拉抑或外星球,不管是政府官员或是企业CEO,如果参加多国人士聚会而不会谈论气候变化,就像是穿着秋裤参加时尚派对——换句流行用语说,你OUT啦。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家和企业界的时尚风向标。
 
这意味着世界已经朝着反思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关心人类长远未来的方向上整体前进了一大步——思想的潮流已经形成,人们要么主动弄潮,要么被其裹挟。
 
在两个世纪之前,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争论一直死死纠缠。
 
据说最初的开始跟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有关。他随拿破仑去打埃及时患上一种病,总是觉得冷,便终年裹着大衣,潜心琢磨热如何传递,并在1827年首次提出温室效应理论:大气层就像温室玻璃,让太阳光线通过,同时为地球保持足够的热量。
 
此后关于人类活动如何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使得气候变暖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但共识难以达成。
 
虽然公认气候变暖是个大问题,但目前这种开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19世纪推广到全世界的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方式是不是罪魁祸首?到底影响了几摄氏度、将来具体应该如何控制,却没有一个所有人都承认的精确度量。
 
时尚背后的政经博弈
 
科学家们还在七嘴八舌,经济和政治却躲在烟雾后面开始偷偷使劲。
 
如果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必须控制使用石油和煤炭等矿物燃料——几个世纪以来,它们是工业的血液,而它们转换成的电则支撑着人类的现代化生活。控制使用石油和煤炭,就是控制工业与GDP的发展速度,控制你住的房子的面积,控制人们随心所欲地开车。
 
时尚的裙子纵然漂亮,可是如果要节食减肥将自己削掉几块肉才能穿得上,那可就没几个人愿意了。
 
旷日持久的艰难谈判由此而生。考虑到自身能源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和受气候变化的不同影响,除了欧洲和一些受气候变化直接威胁——比如若是气温再升高就可能举国消失的小岛屿国——的国家“发自肺腑”地减排,大多数国家都努力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暖之间寻找平衡。减少CO2排放,演变成一场各国之间对经济发展权利的争夺。
 
美国这个排放最多温室气体的国家就成了气候变化谈判的大石头。虽然美国保证采取措施延缓气候变暖,但反对规定数量指标。美国人坚持,如果不能给出明确的科学证据,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承诺减排,美国就不会承担这些代价昂贵的义务。他们说,“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拿来谈判的”。
 
2001年3月,石油商人出身的布什总统宣称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退出延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最重要的条约。
 
《京都议定书》是经过艰苦谈判,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拟定的,要求到2010年,各签署国要以1990年的水平为参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欧洲减少8%,美国7%。
 
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条约中没有规定义务,这与当时这些国家纷纷声明不会承担具体义务有关。先发展的发达国家已经排放了三百年,排放了目前二氧化碳总量的70%-80%,而发展中国家不过发展了几十年,凭什么却因为要控制排放而阻碍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逻辑。
 
他们纷纷要求一个公平的发展权利,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援助以帮助实现减排。
 
正在不愿承担具体义务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百般抗拒之时,欧洲却经历着一场绿色革命。
 
在那里,左派们看中了环保事业,并迅速进行了绿色武装。新的政治潮流顺应了中产阶级们对环境的日益增长的关注,绿党很快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并由此成为减排的积极推动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精明的政治家们很快发现,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角斗场中,又多了气候变化这件有用的新武器。跟所有的全球谈判一样,交换、诱饵、施压、一个个小团体、一场场各怀心思的会议……桌子上摆着时尚的主题,底下却藏着政治的筹码。
 
解开中美死结的曙光
 
就在没有美国的《京都议定书》即将到期之日,新的谈判也已经展开。然而,计划在2007年年底的巴厘岛峰会未能按计划达成一个全球协议,于是谈判的最后期限被推到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
 
然而,前途却并不明亮。巴厘岛与哥本哈根之间的重要会议波兹南会议,几乎没有达成多少实质性成果,被称为“一次原地踏步的会议”。深深的裂痕依然横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美国与中国分别是两个阵营最重要的代表——这是两个全世界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加起来占全球排放量的近40%。
 
12月底的哥本哈根会议,成为最后的决定性时刻。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世界能否看到新的希望?
 
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上台,让人突然看到了解开中美之间死结的曙光。奥巴马不仅表示要更加积极地参与气候变化谈判,而且将绿色经济当成了拯救经济危机的救星。5月中旬,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出草案,要求美国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
 
不过,美国的积极变化依然面临着重重变数:国会能否通过奥巴马政府的草案尚是个未知数——要知道,12年前,正是在美国代表团飞往京都参加谈判之前,美国参议院以95票对0票通过一份议案,申明参议院不会考虑任何损害美国经济或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的条约。
即使国会批准了草案,这一减排目标也未必能被国际社会接受——按2005年水平减少17%,其实相当于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回到1990年的水平,但原来的《京都议定书》要求的却是比1990年水平减少7%。
 
就在这一草案公布后不久,5月20日,中国在官方网站上公布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发达国家应该减排40%以上,并且要拿出GDP的0.5%-1%向发展中国家兑现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四天后,在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变化商业峰会上,面对五百多位全球顶尖的企业代表,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再次重申了这一强硬立场。
 
尽管对其他国家不改强硬要求,中国自身的行动却表现出积极姿态。虽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因而不承诺减排义务,但中国已经宣布从2005年到2010年将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样积极的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在朝着解开死结的方向前进。
 
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原本最为积极的欧盟内部也发生了微妙的分化,使得局势更加复杂。欧盟承诺,2020年将减排20%,如果其他国家跟进的话,这一目标将提高到30%。不过,意大利总理却公开说:“在金融危机之时,我认为讨论减排是件荒唐的事。”
 
这样纠结的局势下,哥本哈根能否达成协议?让我们祈祷美国和中国能在明明暗暗的谈判中各自让步吧,不然,即使等来了一个协议,也注定只是一个附加了一大堆复杂机制的“最小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