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整体实力急剧膨胀且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欧盟,同一个经济充满活力而且更加国际化的中国之间,未来关系复杂而甜蜜

发现欧洲:认知欧洲之“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整合与跨越

来源:2004年8月 总第101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赵俊杰  |  阅读:

你可以把这解读成是这两年中欧关系“蜜月期”的一个“副产品”——当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型企业都在宣称中国市场是其增长希望所在,当欧洲的顶级奢侈品公司老板频繁到中国旅行,试图探究挥金如土的中国新贵阶层时,一股相反的暗流被人们忽略了:在丝绸之路之后,在马可·波罗之后,在近代的移民潮之后,越来越多有国际化冲动的中国企业将目标转向了欧洲。他们正携巨资争先恐后涌入那里,他们不只是做贸易,甚至不仅仅满足于开设工厂,他们以大玩家之姿并购重组欧洲的老品牌——仿佛是一夜之间,中国企业“发现”了欧洲。
  
除了随着中国的经济成长而长大的那些意欲跨出国门的本土企业,更有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中国人在欧洲本土将自己的生意从小做大。他们代表了另外一类闯荡欧洲开疆拓土的传奇故事,延续着中国移民闯关东、下南洋、远赴欧美的创业精神,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公司跨国化的时代,他们的故事也将无可避免地沾染上这一时代的神髓和气质。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已然隐现跨国公司的风范。
  
中国企业在欧洲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环球企业家》选取了两个企业样本,讲述它们在欧洲的冒险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完整的个案去理解中国人在欧洲的跨国冲动;我们还从更广阔的角度扫描了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作为,试图理解中国企业们所理解的欧洲机会究竟指向何方。
  
无独有偶,美国的跨国公司们似乎也正在“发现欧洲”,他们发现的是一个低成本、高科技、沟通更有效的新欧洲——东欧。低成本、近距离的“近岸”优势使得东欧国家有机会取代印度,成为欧美大企业的投资天堂。无论作为对手或是学习的对象,东欧的现代公司都值得我们停留,注目。
  
欧洲机会是多样的,这块大陆的每个部位都蕴藏着不同的机会和困难。对于前往欧洲寻梦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欧关系,未来会走向何方?甚至,如果去欧洲度假,你会选择如何享受?

把握欧洲机会,你首先要理解这块充满差异性的大陆。让我们一起“发现欧洲”。


一个整体实力急剧膨胀且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欧盟,同一个经济充满活力而且更加国际化的中国之间,未来关系复杂而甜蜜

随着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10个中东欧及地中海国家5月1日加入欧盟,欧盟由15个成员国扩大为25国,领土面积扩大到397.25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增加到4.539亿,GDP也超过100000亿美元。一个整体实力急剧膨胀且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欧盟,同一个经济充满活力而且更加国际化的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将会有怎样的关系互动和影响?
  
尽管国内对于中欧关系现状及未来充满称赞之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双边经贸合作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和障碍,在贸易总额突飞猛进的背后,摩擦与纠纷也日益凸显。
  
欧盟至今未能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声称中国在欧盟规定的5条标准中有4条尚未达标,这就意味着中欧经贸合作还存在着“瓶颈”。在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增强的今天,如果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得不到欧盟这样的超级经济实体的承认,就无法与世界经济强国一起研究解决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经济和金融问题,就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此同时,欧盟对中国出口欧洲的产品加大了反倾销的力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盟每年的反倾销调查中,中国被立案和调查的总数均居世界各国首位,目前为止,欧盟针对中国产品立案调查数量超过80起,广泛涉及五矿、化工、机电、纺织及农作物等行业。在反倾销调查中,欧盟始终用第三国的生产成本来评估中国产品的正常价值,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
  
值得中国企业关注的另一方面就是欧盟拟修改普惠制清单,并准备于2005年上半年正式取消给予中国的普惠制。从1980年起,欧盟开始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对中国产品扩大出口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决定于10月份率先把中国在普惠制中享有的出口商品优惠关税,从目前的3.5%提高到5%。而明年欧盟一旦取消给予中国的普惠制,意味着中国今后出口欧洲的产品关税平均比最惠国税率要提高1/3,势必影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贸易额。
  
中国企业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同时应当认识到欧盟第5次东扩的实现,对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东扩后的欧盟不仅仅是领土、人口和经济实力的简单几何增长,更重要的是体制、市场和战略利益的整合协调。从表面上看,欧盟的市场份额扩大了,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实际上从获利的角度看,中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因为欧洲一体化首先获益的是欧盟各成员国,在统一大市场内他们的各种资源可以优化组合,生产和贸易成本会逐渐降低;而在共同体范围之外的国家,则会面临更加高筑的贸易壁垒和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
  
从具体法规和案例来分析,中欧经贸关系都将面临新的问题。欧盟扩大后,现有的一整套对华贸易政策与措施,都将立即适用于中东欧10个新成员国。一方面,由于中东欧国家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经济联系密切,其2/3的外资来源于欧盟,入盟后他们的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加之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都将进一步吸引欧盟的投资。另一方面,东扩后欧盟对中国某些产品(如鞋、纺织品和服装等)设置的数量限制将自动适用于本无限制的中东欧国家,势必增加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同时,欧盟新成员国原先与中国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将失去效力,在同中国打交道时也会采用更加严格而规范的欧盟统一标准,他们的商品将替代部分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国际气候对于中欧经贸关系仍然会有一定影响。对华军售虽是一种国际贸易形式,但至今仍成为中欧贸易的一个障碍。一些欧盟中小国家或迫于美国的压力,或对中国存有偏见(认为中国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人权问题,担心中国利用从欧盟国家进口的先进武器攻打台湾),不同意欧盟委员会解除对华武器军售禁令,这就使中欧经贸合作的内涵大打折扣。
  
此外,欧盟还惯常采取数量限制、关税配额及设置贸易技术壁垒等手段,限制中国有竞争力的产品输出到欧洲。最近,欧盟成员国纷纷建议欧盟委员会建立监督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机制,要求中国限时取消焦煤出口限制的决定,这些态度一再表明了欧盟强硬的立场。
  
当然,欧盟的扩大也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新的机遇。东扩后的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25个成员国将对中国实行统一的贸易规则、统一的关税、统一的行政手续,这将有助于简化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操作程序,提高交易效率。[---分页标志符---]
  
在欧盟东扩之前中欧经贸关系已经获得了高速发展。2000—2003年,双边贸易总额从690.38亿美元增加到120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4.7%。仅2004年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就高达807.2亿美元,同比增长37.4%,欧盟已跃居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此外,欧盟也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和设备供应方。
  
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中国从欧盟引进技术16599项,合同金额752.46亿美元;欧盟对华累计投资项目16131项,合同金额659.35亿美元,实际投入378.72亿美元。透视历史的年轮,中欧关系的发展始于经贸关系,经贸关系的发展又推动双边政治关系和其它关系的发展,由此奠定了中欧今天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
  
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中欧经贸合作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78年4月,中欧签署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1985年5月,中欧又签署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在20世纪70~80年代,中欧经贸关系处于迅速成长期,1975~1989年双边贸易总额从24亿美元增加到235亿美元,14年间增长了近10倍。之后,1990~1992年,由于特殊政治原因,双边贸易总额从222亿美元降低到174亿美元。但总的说来,在整个1990年代中欧经贸关系处于稳定增长期,1990~1999年双边贸易总额从222亿美元增加到5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76%。
  
在中欧经贸关系积极向上的背后,实际上是双方战略互动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利益需求的耦合。从1995~2004年,欧盟委员会在9年间相继出台了包括《欧盟对华新战略》、《国家战略文件2002-2006》等一系列对华关系的重要文件。
  
中欧关系的良性互动尤其体现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上。2003年9月,欧盟委员会发表了新的对华关系文件:《日益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旨在提供一个指导欧盟今后几年对华政策和行动的务实框架。10月,中国政府首次制定并发表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是对近年来欧盟委员会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对华政策文件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透视欧盟与中国这两份相互关系战略文件,不难发现文件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既相同又互补:双方都视对方为值得信赖的战略合作伙伴,都很看重对方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希望通过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和政治意愿,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基本主张和观点大都一致,而且都提出了一系列增进双边关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和主张。在此基础上,中欧第六次领导人会晤确立了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由此拉开了中欧关系战略深层次整合的序幕。
  
今年2月,中国—欧盟政策文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200名中欧官员代表与会,会议对中欧两份政策文件中涉及30多个相关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研究和探讨,初步形成了《中欧共同行动计划》的总结报告,它将成为未来中欧各领域具体合作的一份指导性文件。2004年以来中欧展开了全方位高层次的政治互动,为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1月和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分别访问了法国和罗马尼亚。5月,中国政府总理温家宝出访了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爱尔兰及欧盟总部。与中国领导人访欧相互呼应,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也在今年上半年加大访华力度,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等欧洲政要先后来华访问。通过中欧双方高层领导人的频频互访,落实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合作协定和项目,为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活力、充实了内涵。
  
在政治领域,今年2月,中国—欧盟政策文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近200名中欧官员代表与会,会议对中欧两份政策文件中涉及30多个相关领域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研究和探讨,初步形成了《中欧共同行动计划》的总结报告,它将成为未来中欧各领域具体合作的一份指导性文件。
  
在科技领域,继去年10月双边签署《中欧关于民用全球卫星导航与伽利略计划合作协议》之后,今年4月,中国科技部长徐冠华和欧盟科研委员比斯坎又在北京签署了《加强中国—欧盟科技合作的联合声明》,强调科技将在中国和欧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在欧盟支持的科研项目里,中国的参与率达到4%。
  
在文化领域,今年2月,《中欧旅游目的地国地位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署并于5月生效,为中国公民组团赴欧盟各成员国旅游观光、了解欧洲文化和文明开辟了宽阔的道路。4月,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揭牌仪式,该项目由欧盟资助1030万欧元,旨在加强欧洲与中国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推动中国日益重视的欧洲问题研究。
  
总之,欧盟东扩后,中欧经贸关系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几个重要因素的发展变化:一是中欧政治关系的发展程度和相互信任程度;二是欧盟何时真正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从而减少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力度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三是中欧经贸合作及科技合作的潜力及互补程度。只要这些因素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中欧经贸关系就会在摩擦与妥协、磋商与双赢、谅解与互信的氛围中,更加健康成长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