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呼吁全世界学习的两位教育楷模
杰伊·马太:如何让穷学生超过富学生
在中国,人们倾向于认为,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所成。在美国,人们则倾向于认为,要靠聪明才能在学校出人头地。当然,两国的很多人相信,聪明和勤奋都是重要的品质。
然而,在撰写新书《努力工作,和蔼可亲:两位深受启发的老师如何创办全美最有希望的学校》(Work Hard. Be Nice.: How Two Inspired Teachers Created the Most Promising Schools in America)的过程中,我逐渐确信,我们美国人过分强调聪明的重要,而分不清孩子们到底谁聪明谁不聪明。
在美国,几乎所有5到16岁的孩子都上学。这是法律规定的。到他们24岁时,大约85%的学生从高中或同等学历的教学机构毕业。然而,许多人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并不多。公立学校通常位于美国最贫穷的城区和乡间。在那里,成绩最差的30%的学生的平均成绩相当低,很多学生没有学好怎样读书写字,这使他们上高年级时无法提高成绩,也上不了大学。
问题在于,很多美国人,包括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在上述社区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具有学习很多知识和本领的能力。他们觉得,如果家长没钱,那孩子恐怕也不会很聪明。由于家长和教师认为对这些孩子强调勤奋学习根本无效,因而这些地方的学校就没有得到最好的教师和最高的教学标准。
《努力工作,和蔼可亲》的主人公是反对上述观点的两位20多岁的美国教师,大卫·列文(Dave Levin)和麦克·费恩伯格(Mike Feinberg)。他们从教一班德克萨斯州首府休斯敦的穷孩子做起,他们发现这些学生比人们相信的要聪明得多。他们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平常学校是每天6个半小时,他们则要求9个半小时。他们常常勉励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很聪明而且都能上大学。和两位老师共事一年后,几乎所有10岁的学生都通过了德州的考试。一年前,只有半数的学生通过。
孺子可教
列文与费恩伯格随后在全美1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66所学校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教学计划(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参加该计划的学生几乎全部来自低收入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家庭,然而他们不断攀升的学习成绩只有美国富裕郊区的学生堪比。他们取得了全美任何学校都难以企及的成果。
然而,列文与费恩伯格是在数次博弈之后才证明了他们想要证明的道理。在执教的第二年,列文所在学校的校长因为担心来美国不久的11名学生无法通过本州考试,因而要求他不让这些学生参加考试,以避免让校方出丑,结果被列文拒绝了。在列文的精心调教下,他们都通过了这次考试。由于列文的顽抗以及拒绝认同孺子不可教的立场,校长一怒之下就把他解雇了。
幸运的是,列文随后转到了费恩伯格的学校,与其合伙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教学计划。因为很多人始终认为这些孩子不可教,两人的创业之路处处受阻。为了扩增学校的规模,费恩伯格多次想会见休斯敦地区的学校总监以赢得他的认可,但遭到总监秘书们的阻挠。于是他在停车场里守候数小时,直至总监下班,预订了次日的面谈,并获得了扩招的许可。
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向对美国教育感兴趣的人们推荐我的书。像很多美国商人一样,他对来自(即使贫穷的)中国移民家庭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里胜过美国孩子的情况很沮丧。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为这些中国父母教育孩子要勤奋学习,不管孩子对自己智商的评价是什么。
在美国,当包括穷孩子的父母也认为孺子不可教而放弃了希望的时候,费恩伯格和列文的学校每天却教授着中国孩子早已知道的道理:勤奋工作比表现聪明更重要。很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美国孩子通过勤奋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上了大学,还有的在比尔·盖茨那里工作。我只希望相信这个道理的美国人也能像中国人一样多。
(作者为《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