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稀缺时代,人们开始尝试在交易中省略货币这一“必需品”
交易的复兴
以物易物的贸易形式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即便在货币出现后开始式微,却从未停止过。在贸易大国俄罗斯,直到1990年代中期,易货仍占据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50%和75%的销售额。现在,这种古老的方法正在卷土重来。
2007年,一家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易货网络BizXchange在迪拜开了一家分支机构,当时中东经济兴盛,根本没有企业想通过易货的方式来做生意,也没有多余的产品和服务可供交换。但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BizXchange的“异想天开”逐渐变成“先见之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易货,最近达成的一笔交易是以迪拜生产的价值1000万美元的钢铁换来美国的一些房地产和其它货品。
企业间的易货虽不会出现个人易货“别针换别墅”的神话,但在现金流和信贷紧张、库存压力加大的眼下,用闲置产品、服务去交换需要和有用的东西缓解了这两个问题。将销售与采购合并成一个环节也能降低成本,据测算,一般产品销售成本为27%,易货方式仅为5%至7%。这些在经济危机中被成倍放大的优点使易货再次获得生命力。据国际互换贸易协会(IRTA)估计,在公司易货市场最大的美国,2008年有25万家公司进行了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易货交易,即便去掉重复计算等泡沫,实际数字也接近40亿美元,并预计今年将出现15%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如非直接交换商品和服务,这些交易的相当一部分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在中国,易货贸易同样开始兴起。位于北京郊区的国际易货网是一家创办于2006年的易货公司,经过2年的平淡经营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加深使其目前每天都增加200多位注册会员企业,成交量也上升40%。国际易货网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创始人崔国诚1996年在汇源任贸易部总经理时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在向某服装厂推销果汁,发现该厂想购入果汁给员工作为福利却没有足够的现金,而汇源刚好需要一批工作服,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想到可以用汇源的果汁换得服装厂生产的工作服。
直到现在,在国际易货网进行的交易仍以这种企业间“一对一”的直接交换为主,但国际上更多的是额度易货。企业把想易出的货物在易货公司处登记,得到一般被称为“交易元”的“易货额度”,再用这些额度购买同样在该易货公司登记的其它会员企业想易出的产品。这种类似货币交易的易货方式更灵活,也可进行多方交易。比如一家服装厂需要大批缝纫机,但缝纫机厂并不需要那么多服装,如果它们都是同一家易货公司的会员,服装厂就可以把服装托付给易货公司,用得到的“交易元”去购买缝纫机厂的产品。但崔向《环球企业家》表示,额度易货最大的弊端是可能形成新的债务、债券关系。
无论是直接易货还是额度易货,显而易见的是,易货这种古老的贸易形式正借助互联网和经济危机以更现代的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中国的企业易货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商品是生产原材料、企业员工工作服、生活必需品和广告,此外,诸如办公室装饰品等一些非必需品也是交易热点。在国际易货市场上,除了实物的交换,还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和办公室设计等服务的交换。据崔国诚估计,现在全国的企业加工商个体户总共有3000万家,其中至少有1000万家适合易货,如果平均每家企业每年易货额达到30万元,那么这就将是个3万亿的市场。而即便像汇源这样有易货传统的企业,易货量也仅占销售总量的2%至5%,距离崔心中理想的10%相去甚远。
但并非所有人都像崔国诚一样看好企业易货的商业前景。抛开贸易形式本身的问题,易货公司前期构建平台不收费,打造这个市场却要付出很多代价。同时,这个看似巨大的市场也存在着信息不够通畅、缺乏统一标准和监管、企业认识不足、销售和采购部门分开并存等阻碍,像汇源和新飞这样有专人负责易货贸易的为数甚少。而且就像任何一种贸易形式,对于易货公司和交易企业而言,易货始终有风险、并非总是有效,而且在成功之前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