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 温斯顿.丘吉尔
时光倒流十年·2009年4月(上)
时光倒流十年:WTO往事
在1999年春季的两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的一句慨叹令人铭记至今:“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贸组织已经13年了,黑头发都谈成白头发,该结束这个谈判啦。”
4月伊始,朱总理的夙愿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加入世贸组织的中美双边贸易协定谈判上,双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政府承诺废止外资进入国内电信运营公司的规定,并可以取得合资电信运营公司35%的股权。此外,在保险和银行、进出口、农业关税等领域,中国政府均做出适当的调整与让步。
此前,在这些拥有无限市场和利润空间的领域,美国企业只能通过建立复杂的多层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合资公司的直接股东名单上并不出现外国公司的名字,却由其实际控制。现在,作为电信行业开放的交换条件,合资形式将得到控制。中国还承诺推广CDMA、一种美国的电信标准,这意味着美国电信设备公司将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合同。政府希望在2005年发展4000万CDMA用户,朗讯、摩托罗拉、三星等公司已开始从中获益。
另外,外资获准获得银行和保险公司50%的股权,从而能够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在中国获得全业务牌照,而不是像此前一样只局限在外资企业存贷款类似的有限业务中。有关金融行业的合资公司规定在此后又有更迭,最后被控制在合计不超过25%、单一股东不超过20%的水平。
对于那些将中国视作新兴而广阔的市场的美国企业来说,中国政府正开始向他们提供无限的可能性。机械设备商卡特彼勒声称在4月,他们得到了不错的交易。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成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合资公司,总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家公司被允许从美国和欧洲向国内引进车型,4月12日,合资公司将在上海开始一条新的中国产别克车的生产线。“我所听到的一切都显示,中国正在逐渐开放。”通用汽车首席经济学家G. Mustafa Mohatarem说。
4月6日,朱基总理访问美国之前,尽管谈判双方几经努力,有关农业的谈判协议仍旧未能达成。对于这个维系着9亿农民生计的部门,中美双方之间仍然有不小的分歧。朱基的美国之行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访美当日,朱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中美双方已经在农业问题上达成一致,中国将解除美国西北七个州小麦和四个州柑橘对华出口的禁令。
3年前,克林顿政府的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为中国恢复WTO创始成员国提出了一条路线图,如今,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政府已经完成了其中的85%。尽管在美国,仍有些人希望中国在农业、保险和化工行业做出更多让步,但很多美国企业也表示这显得过于吹毛求疵了。“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的几周里已经迈出了很大的一步。”巴尔舍夫斯基的发言人在朱基总理访美之前表示。
后记:4月份的中美谈判虽然获得了重大进展,却没有立刻产生果实。当年5月,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使中美入世谈判中断。9月,在朱基总理亲自主持下中美恢复谈判,并于11月15日达成协议。
中国于2001年正式恢复在世贸组织的身份。人们曾经担忧的国内经济部门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并未发生,相反,在经历了深度改革之后,金融、资源等行业开始出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企业。
时光倒流二十年:如期而至
1989年,总部在密歇根中部的美国化工巨头陶氏化学将自己的命运与两个遥远的东方国家结合在一起:苏联和中国。尽管都采取了在当地组建合资公司的模式,但在广袤、寒冷的苏维埃和辽阔的、气候多元的中国,陶氏有着相当不同的际遇。
在苏联,陶氏将建立一个十亿美元规模的石化合资项目,而陶氏在中国的合资规模相对小得多—和中国浙江化工厂合资成立浙江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价值5千万美元的工厂中,中美双方各拥有50%的所有权,相当于美国公司上一年在中国所有商业合约总额的七分之一。
根据协议,陶氏化学加拿大公司接受1千5百万美元的合同,负责提供工艺流程设计技术和技术性支持,获取设备和材料,培训操作人员,以帮助建立和运转一个化工生产企业。四年之后,合资工厂将生产软质或者硬质泡沫塑料基础化学材料,用以制造椅垫、床垫和隔热材料等产品,也会为本地制药产品和溶剂提供需要的丙二醇。
这家老牌美国公司或许并不太清楚,自己正在不同程度地参与两个东方国家的历史性转折进程。苏联和中国当时正在从国有控制的计划经济向混合型经济转轨。显而易见,中苏两国的转轨步伐并不一致。
尽管陶氏宣布的合同只是当时诸多正在和中苏谈判打算合资建厂的美国大公司中之一,但它还是带来了当时中国化工行业最大的合资案。为此,中美双方经过了两年多的艰苦谈判。1993年,顺利运转的工厂会减少中国对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而且通过适度的出口而赚取外汇。
从短期来看,这项规模不大的投资并不会给陶氏带来丰厚利润。但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体而显露出来的市场潜力,让包括陶氏在内的跨国公司都开始寄希望,这个小小的立足点能在未来让他们在最大的消费市场处于领先位置。
后续:事实证明,陶氏在中国市场的立足点如预期扩大,1998年太平洋化学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成为陶氏在华全资子公司,2007年产能已经比投产时扩大了3.6倍。中国目前成为陶氏除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化学品消费国。陶氏化学在中国投资和当年相比,规模和力度都成倍增长。与神华集团合作进行煤基烯烃项目将成为陶氏在华最大的投资,总投资额或在80亿至100亿美元,也将是全球目前最大的煤、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节水转化的化工项目。
追溯:时运不济
在全球汽车行业陷入恐慌、亏损、出售之中时,没有哪款新上市的车型还能够吸引整个星球的关注,除了世界上最便宜的Nano汽车。这款标价2000美元的微型汽车开始接受订单,其制造商塔塔汽车对销售前景非常乐观,这种信心体现在印度人宣布将通过电脑随机抽取10万名幸运儿成为首批Nano的主人。看起来他们坚信届时产能达25万辆的古吉拉特邦新工厂无法满足大笔的订单。塔塔汽车还预计在2011年推出欧洲版Nano,该公司在今年较早的日内瓦车展上展示了样车。
不知多少人还能记得去年1月,以超低价为卖点的Nano汽车推出时,对全球汽车行业造成的震撼。那是这个古老国家首次因为传统制造业而非软件外包业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一时间这款超低价汽车从设计、生产工艺到市场营销都被称赞为创新的典范。全球汽车界掀起了一阵低价车风潮。但随后不仅全球汽车工业陷入低谷,Nano汽车也遭遇了工厂遭遇当地居民抵制等坎坷。
如今尽管塔塔汽车宣称经济危机将会促使富有的人购买更便宜的汽车,而那些人的目标将会转向小排量汽车不是这些超低价汽车。至于那些原本寄希望于超低价汽车圆梦的消费者,应该是经济危机之下受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但塔塔汽车必须迅速大规模运转起Nano这项生意,因为这家印度公司急需现金来偿还收购捷豹和路虎时欠下的高额过渡性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