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还未成为主流媒体,不起眼的手机报就可能已经是最深入人心的信息源了
下一个大众媒体?
如果按四开纸质报纸计算,3亿份的重量相当于标准大桶装饮用水39682桶。而今年3月3日至3月13日,这一数字却被浓缩在了方寸大小的手机中。在这短短11天内,由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的《两会手机报》,11期的发行量正是突破了这“厚重”的3亿份。
继工业、电气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之后,眼下我们似乎正经历着一场移动领域的革命。据市场调研公司ComScore数据显示,1月份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和信息的美国用户已达到6320万人,是去年用户数量的两倍多,其中近1/3更是将此作为每天的习惯。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月份发布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中称,在这个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彩信手机上,从而在其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的手机报业务,更是以39.6%的普及率高居手机媒体业务的榜首。
早在2004年年中,拥有中国移动全网彩信牌照的好易时空公司就联合《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份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一年后,其凭借着方便、快捷以及发送时间大多选择上下班,而弥补了这一时刻的信息空缺等优势,迅速获得了15万的订户,直逼其传统订户数量。其后,随着《中国青年报》、新华通讯社等几乎所有主流媒体也开始“牵手”好易时空,特别是2005年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通过推出彩信服务,宣告了正式进军该领域,这种由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技术平台、由报刊负责内容推广的模式一时推开。
显然,绕开彩信牌照持有者(SP)自营彩信报纸业务,并与内容提供者直接开展合作,使中国移动得以免除了SP需要支付的、实际上嫁接给用户的不均衡通道费,从而大大降低了手机报的成本,让这一业务具有了大幅普及的基础。三年时间内,中国移动的手机报付费用户数已达4189万,较2007年同比增长86.3%,占其总用户数的10%。试想,哪一个传统媒体拥有这样的用户规模?
其实,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在手机报方面的合作,自中国移动推出此业务伊始就已建立。而今,在移动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所造成的竞争,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所带来的成本压力下,这些传统媒体更无不争相利用这一新的平台,从而得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控权。据不完全统计,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30多家报业集团和报社推出了手机报业务,种类达300余种之多。
而对于运营商来说,拓展此项业务的含义也同样深刻。手机报的用户群以学历较高的19至36岁男性为主,要知道,他们是消费能力方面的中坚力量,也是广告商最为看重的群体。而拥有如此庞大且主流用户的满意度和粘性,为运营商开展后续业务,尤其是打开3G的大门,无疑是具有好处的。
然而另一方面,正如UBS电信分析师王进琎对《环球企业家》所说,这又是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的业务,由于内容的同质性,其它电信运营商如果愿意,也很容易进入这个市场。比如去年初中国联通基于其CDMA网络的BREW平台与人民日报社推出的《人民日报联通手机报》,就突破了传统彩信手机报仅50K的容量限制。“我觉得中国移动还需要在广告收益上下功夫。单纯收取三五块钱的包月费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王进琎说,“特别是比较定向的、细分市场,应该会成为它的一个新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在今年的小组会议上,特意用手机报的例子强调推动手机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而业内专家也纷纷把包括手机报在内的各种新兴通信技术首次服务于两会,看作是中国3G大规模商用的前奏。所以,无论是抓住两会这样的重大契机,推出专题性的高质内容,还是进一步拓展其技术应用,完善这样一个低门槛业务的真正意义或许在于,它在为即将到来的3G时代的品牌开拓提前跑马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