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专稿]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认为,三聚氰胺事件说明,“基地导向模式”比“市场导向模式”更健康

[代表建言] 刘永好预警“养猪热”

来源:《环球企业家》网站  |  作者:房煜  |  阅读:

过去被人们称作饲料大王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现在已经习惯了人们称他为“养猪大王”。不过,在昨日的媒体见面会上,这位养猪大王却对“全民养猪”热潮表示了一丝担忧,猪肉市场已呈供过于求之势,猪肉价格下跌之势明显。

“全国人民好像都来养猪了。包括很多做房地产的朋友,但今年毛猪的收购价已经从18/斤下跌到10/斤,除了规模养殖外,普通养猪户今年都亏本了。”刘永好说,他指出,经济危机过后,房地产界的人流传一句话,“盖房子不如种水果,种水果不如养猪”。大量资本的投入养猪业,包括中粮集团也在投资养猪。使得猪肉价格一度看涨,但是最近几个月,猪肉价格一降再降,降幅超过一半,在其他生产要素价格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养殖散户亏本已成必然。

刘永好认为猪肉价格暴跌,养殖户亏本有以下原因,首先,城市居民和在城市的打工者是消费商品猪肉的主力军。“去年是2000万农民工进城,消费猪肉,同时农村的养殖户相对减少了很多,猪肉供应不足,所以价格高。”但是刘永好发现今年的情况出现了反转,由于2000万农民工失业、返乡,使得城市里少了2000万人。刘永好分析说,但是当这些人失去打工机会回到家乡后,他们本来就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由于收入来源减少,他们影响了几千万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的下降,吃肉也会减少。“这一多一少之间,猪肉消费需求减少了,当这些人在城市时,他们有打工收入时,他们是肉蛋类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

刘认为,2000万农民工消费能力的下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在的家电下乡活动,虽然对拉动农村消费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有局限性。“那是一次性消费,一个家庭至多买一次彩电。”

针对这种情况,这位“养猪大王”给出的建议仍旧是带领养殖户走“规模化养殖”道路。(详情请见本刊1月下《刘永好的新试验》),走产业链建设的道路。“在一条完整的生猪产业链上,每头猪,它的爸爸是谁,妈妈是谁,吃的什么饲料,都是可追溯的,这样食品安全也有了保障。”

刘永好还认为,规模化养殖的思路不仅对养猪业适用,对于整个畜牧养殖业都有参考价值。他今年共带来8份提案,几乎每一份都和如何健康发展畜牧业有关。谈及去年轰动全国的乳业危机时,刘永好告诉《环球企业家》:“根源仍旧在于奶源管理不善,奶农养殖太过分散,没有规模化。”刘永好将乳业企业分为两种,一种以一些全国乳业品牌为代表的侧重市场营销和扩张速度的“市场导向模式”;一种是新希望、三元等地方品牌为代表的着力于奶源建设,但在扩张速度上比较逊色的“基地导向模式”,他认为“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说明“基地导向模式”的发展更为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