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技术和产业的浪潮将超过10年前的互联网,但是,政策上的风吹草动也使环保产业充满不确定性

“变暖”的机会

来源:《长江》  |  作者:张火亘  |  阅读:

 

“在未来15年内,避免或缓和气候变化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成本估计为全球经济产量的1%,即投资额高达1000亿欧元。”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他著名的“斯特恩报告”做出上述预测。

虽然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去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致辞:“气候变暖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但事实上,斯特恩告诉我们,气候变暖无疑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据说中文“危机”是戈尔常常用来解释人类在全球变暖中面临的处境的词汇。戈尔说:“在中国人看来,危机同时意味着危险和机会。在全球变暖问题上,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危险,而同时也会因此产生新的生机。”戈尔相信,环境保护意味着人类去寻找新的能源、新的科技和新的生活方式。

是的,寻找行动在中国已经开始了……

资金蜂拥而至

2005年到2020年,中国能源总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的投资将达到7万亿元,平均每年节能环保的投资规模为3000亿-4000亿元。”这是美国能源基金会给出的投资报告。该报告说明了一个问题:全球变暖必将为相关产业带来充裕的资金。事实也正是如此。

早在20073月,荷兰银行在中国推出首款挂钩于IPOX(首次公开发行)指数篮子挂钩结构性存款后,4月又在中国推出其首创的“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理财产品,专门追踪从事解决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表现。该指数每半年根据各分支行业的市值变动做出调整,以充分反映其实际增长情况。

目前该指数的首批成分股是30家在欧洲及美国上市的公司,分别涉及废物处理、水资源、生物乙醇、太阳能、风力能源、替代能源等领域,总市值达2598亿欧元。这个全新的产品也是为中国投资者提供的又一创新的投资工具。

200711月,汇丰银行也筛选出50家公司股票组成“汇丰气候变化指数”,投资环保产业和相关能源产业,涵盖19个主题以及三大行业(低碳能源生产、能源效益和管理以及水源、废物与污染控制)。该基准指数旨在反映和追踪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获益的公司的股价,比如从事太阳能、风能的公司,生产节能汽车、循环再造水的企业。其中,涵盖了德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 AG,以及全球最大的环境服务企业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Veolia Environment)等。

汇丰和荷银的全球老对手:德意志银行也在中国推出了“德银DWS环球气候变化基金”,投资于应气候变化而具有创意和高利润的企业。

不仅仅是“环保主题基金”一时间炙手可热,比银行和证券市场投资人更为激动的,是风险投资商们。随着中国对节能环保的强调和一系列硬性政策的出台,国际风险投资也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的绿色产业,紧随中国发展趋势抓住商机。

去年4月,有风投教父之称的约翰·多尔正式带领老牌风险投资KPCB进入中国。这位曾经投资过Google、亚马逊、网景等美国知名网络公司的投资人,明确表示,绿色环保和清洁能源是他最近的投资目标所在。

投行巨头们已然也在行动。有消息称,高盛如今在清洁能源行业的投入已达10亿美元,从风力发电企业到乙醇生产企业,都有涉猎;摩根大通公司也已投资了17个风力发电厂,并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进军太阳能和地热发电厂;“股神”巴菲特经营的哈萨威公司投资了3.85亿美元用于风力发电厂的建设。

去年8月,在新风险投资中国项目论坛中,亚洲可持续发展投资协会执行董事Melissa Brown预测说,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技术和产业的浪潮将超过10年前的互联网。

[---分页标志符---]

环保产业在哪里

在投资机构狂蜂浪蝶般地追逐中,像清洁汽车、新能源、生物燃料、污水处理等众多环保节能型企业,也纷纷蠢蠢欲动。

新风险投资项目是中国目前唯一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投资的公益项目,其中国区项目总监叶维佳在接受《长江》采访时认为,任何一种产品或一种技术只要对环境有帮助,对自然资源的节省有帮助,包括节能节水、可再生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林牧业以及循环经济等,都可以成为绿色投资的选择。

他分析了几个行业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提升空间。以中国建筑能耗为例,建筑能耗占到全国能耗的27%30%,而中国的建筑能源使用效率仅仅是欧洲国家的一半。“这个领域的提升潜力巨大,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建筑节能企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长江商学院EMBA二期学员李博峰对建筑节能也有自己的理解。目前他正在筹备一个主营太阳能热水器的公司。据了解,在建筑中安装这样的热水器将会解决建筑低能耗和外观设计总是矛盾的困扰。他告诉《长江》,希望自己的产业“能海量地从太阳中下载能源”,并让“环保热水”源源不断。

叶维佳认为污水处理也将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目前有超过一半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到江河中。“排污巨大的压力,为清洁生产技术、治理污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叶维佳说。

上海广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就是一家污水处理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姜州是长江商学院EMBA五期学员,目前全国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有1/3是广通的客户。“现在我们自行开发的节能控制技术得到全球施政和工业废水服务业排名第一法国威立雅公司的认可,现在正在洽谈下一步的合作。”

在接受《长江》采访时,姜州认为全球变暖使得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更为加大,这时候上海广通如果能抓住机遇,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目前,上海广通正在研发新技术,以争取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降低能耗,寻找更多的利润空间。 

“世界无需在避免气候变化和促进增长和发展之间做出选择,能源科技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已经创造了一个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而忽略气候变化最终将损害经济增长。”这是斯特恩在2006年对人们的提醒,我们将来的付出的代价是更高或更低,就取决于效率取得进展的程度,共同利益的多少。

降低了空气污染,改革创新了低碳技术,充分利用了和降低排放相关的经济工具,付出的代价就会相对较低;反之,代价就会更高。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越快越好。这样的行动也将会带来“可观的”商业机会。

绿色科技的追问

全球变暖使得绿色环保产业得到无数追捧,但是对于这个新能源、新技术的质疑也在随之增多。

今年年初,美国沃顿商学院举办了沃顿能源大会,专家们在会议中对可再生能源、石油和天然气、能源金融和电力等领域进行了专题研讨。沃顿商学院的报告指出:多数能源专家认为,全球变暖问题是严峻的威胁,而绿色科技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但在目前这个阶段,包括投资人在内,众多相关人士都发现难以区分绿色科技所能带来的利益究竟是事实还是过于夸张。

实际上,绿色科技中的大部分均尚未得到验证,但其市价已因获得资金而急剧上升,如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的股票在过去12个月内回报率近600%。风险投资人热切地向那些标榜自己为“清洁科技”或再生能源的新创公司注入资金。这种投入似乎并不足够理智。

新能源金融公司(New Energy Finance)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利布瑞查(Michael Liebreich)在能源大会中发言:“所有国家的不同部门之间一共向清洁能源注入了1000亿美元的资金。因而资产价值出现了巨大的上升,但这源自于流动性,而非基本面。若采用资本的恐惧和贪婪的均衡理论进行分析,我们肯定是在贪婪的这个阶段。”

美国《商业周刊》杂志也提出了同样的顾虑,因为要跟踪如此多样化的投资组合通常需要拥有能源、技术和国际市场领域的多种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政府监管政策的转向也会对投资收益产生影响。

2007年,美国的法律制定部门讨论了一项能源议案,其中就传出了能源优惠政策将被取消的消息,但是也有传闻说能源优惠政策将扩大其覆盖面。这两种不同的消息使得这些绿色技术公司的前景十分模糊。

政策上的风吹草动,也使环保产业充满了不确定性。

事实上,在中国也是如此。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结构处处长杨永新曾表示,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就是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和宏观调控要求,重点考虑对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影响的条目进行调整。而目录一旦制定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将会提供综合性的优惠政策。这包括生产和消费环节上所给予的扶持,并在准入、审批、税收、信贷、出口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但是由于涉及各部委,目前具体的扶持内容还没有最后确定。”杨永新认为,就算没有具体的优惠政策,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本身就是一种指导和鼓励。政策的硬性推动和大力支持,是环保节能产业大受关注和得到投资的重要原因。

政府政策已经提供了诸多优惠,投资公司也已经开展行动,节能产业也正努力开发新技术,那么,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所指出的“有利经济增长的长期策略就是应对气候变化,它的进行可以不影响到任何国家的发展愿望”真的能实现么?我们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