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把整个宇宙展现在你面前的新技术,将恢复我们最原始的好奇和梦想(以及我们骨子里的Geek文化倾向)—对外太空及未知世界的探寻

群星,我的归宿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张亮  |  阅读:

2008319,科幻小说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于斯里兰卡的家中去世。

这个3个月前还在90岁生日上许愿“能发现外太空的智慧生命”的人,堪称长寿。与他同被称为美国科幻三杰的另外两人,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已经辞世20年,伊萨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也已离世16年。

这三个人共同创造了一个属于外太空和机器人的世界。就像古希腊的泰勒斯借观星思考哲学问题,这些纸面上的奇想触动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科幻小说和摇滚乐,就像电脑产业革命的两缸发动机,分别从理性及感性推动了科技爱好者们的脑力激荡。

1968年,在西雅图湖滨中学,比尔·盖茨首次结识了大其两岁的保罗·艾伦。两个人最初的交流过后,盖茨最大的感慨是:艾伦读过的科幻小说大概是自己的三倍。

1981年,苹果公司的一支团队秘密研发代号为Macintosh的新一代计算机时,工程师们为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富于魅惑力的修辞、强悍无比的意志以及为当前目的不惜扭曲任何事实的决心”而震惊。一名工程师将此比喻为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中的“现实扭曲场”,这一词汇被沿用至今。

1989年,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这让他联想起自己幼年读过的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播F代表弗兰肯斯坦》:其中讲述的正是一个将全世界的电话链接到一起而产生智能的故事。

1998年创办的谷歌,其总部名为Googleplex,这取自英国科幻名著《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超级计算机Googleplex Star Thinker。某种程度上,这一切始于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1964年,克拉克和电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共同创作《2001太空漫游》,1968年,电影和小说的先后推出引发了全美国对于征服太空的憧憬。一年之后,阿波罗11号成功登录月球。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开启了科幻作品的黄金时代,包括《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都在此期间大热。

这符合克拉克的预期。在他看来,对太空的探索,代表着人类智慧的不断进化。从幼年时,他就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月球,并为月亮绘制地图。在《2001太空漫游》中,第一个学会使用工具的猿人名叫“望月者”。

而克拉克最著名的一句论述,几乎代表了科技业的全部精神:“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到可能中去。”

长期以来,观星是少数天文爱好者、技术狂和天文专家的专利,但进入2008年,微软和谷歌已经找到了办法将其大众化。这能开启一个新的征服星空的时代吗?

“万维望远镜”

2008215日,著名技术博客罗伯特·史考博(Robert Scoble)写了一篇名为《微软的研究员们让我动容》的文章。在其中,他提到了一款“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而且“将改变我儿子生活的世界”的软件——可以与之媲美的产品包括1977年的苹果II1994年的网景浏览器和近年的Skype——但又故作神秘表示,在227日之前,他不能披露更多信息。

227日,正是一年一度的TED大会。

TED,意取“科技、娱乐、设计”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由信息产业先锋人物理查德·索尔·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创立于1984年,至1990年时变为年度会议。它相当于全球科技业最前沿研究者的达沃斯论坛。如2006年时,一个纽约大学的研究员当众展示了多重触控(multi-touch),立即引发业界轰动,不久后,微软的Surface和苹果的iPhone就相继采用了这一技术。

2008年最受瞩目的新品演示,也即史考博欲言又止的作品,是由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罗伊·古尔德和微软研究院的黄金华(Curtis Wong)共同展示的“万维望远镜”(Worldwide Telescope)。

如果你使用过将地球的完整呈现于网络之上的Google Earth,大约可以将“万维望远镜”假想为Google Earth的“反义词”:它将最远可达120亿光年以外的星空呈现在你眼前。挪动鼠标,就实现了太空漫游。转动鼠标滚轮,对于宇宙的视野就逐渐深入。你可以欣赏哈勃天文望远镜拍下的壮阔风景,比如宛如清晨玫瑰盛开的麒麟座V838变星的“回光”,或巨蛇座中翻腾数光年的“创造之柱”。也可以设计一个星际旅程,从人马座航行到小熊座。

这是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体验。但不妨联想一下:你的人生中或许有过那么一个时刻,站在漫天星斗下,你曾想象自己的身体从地球飞向几万光年外的一颗星,那种想象带来的身体变轻、融入无边宇宙的畅快感受,正是“万维望远镜”所提供的。

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54岁的黄金华说,此一产品的契机,是他成长于洛杉矶,天气状况让他在十几岁时还看不到银河。5岁时,他就设想能有一种方式把整个太空汇于眼前,于是,1986年和1993年,他两次在电脑上开发星空软件。

但真正的改变发生于2002年之后。已经加盟微软研究院的黄,遇到了吉姆·格雷(Jim Gray)。作为相当于科技业的诺贝尔奖的图灵奖获得者,自1970年代起,格雷就已经堪称电脑业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系列作品让日后的取款机、电子商务、电子票务乃至谷歌这种高度依赖数据库的网络应用。谷歌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曾说:“吉姆的工作启发了我们及其他很多电脑科学家,去找出并解决最有雄心的项目。”

当黄金华向格雷提出自己的星空软件夙愿,格雷给他展示了一个更大的世界。2001年时,格雷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历山大·萨雷(Alexander Szalay)曾做过一款将星相图网络化的作品SkyServer。更早以前,他曾主导TerraServer项目,这个将卫星地图网络化的作品,比谷歌的卫星产品Google Earth早了7年。

无论TerraServer还是SkyServer,都只是格雷一个宏大设想中的一步:有没有可能有大规模数据库将信息汇集到一起呢?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及,因天文观测设备日渐发达,相关信息的保存和分享就成为很困难的事情。一个晚上的观测需要数百G容量,而一份处理过的全天空频谱信息,需要数千G

有两个层次的问题让天文资料的利用变得更为困难。其一,多数领域的资料收集齐整后,就可以封装、复制了。但天文数据需要根据大气传输和设备的响应而进行校准,这就需要对所有情况有充分的掌控和理解,而这一过程本身是动态的,每当学界对其中一个变量有了更新的理解,所有的数据就需要重新处理。也就是说,天文数据是“活”的。

其二,天文观测的手段极为丰富。因为天体辐射能量的方式很多,从无线电波到红外线,从光到紫外线,从X光到伽马射线每一种观测手段所能获得的信息都极为重要,但很少有研究机构能够将所有的观测同时进行,因此,学界的信息共享就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打破既有的学院机制。

凡此两种问题,都需要一个更为先进的大规模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撑。在吉姆·格雷最近几年的工作中,他频繁地和天文学家、海洋学家、地质学家、基因学家交流,希望自己擅长的大规模数据库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信息存储及分享的问题—这和谷歌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颇为相似。

[---分页标志符---]

“自由而生,或死亡”

格雷说自己在伯克利大学读书时,似乎对任何问题都感兴趣,于是,在写博士论文时他就面临选择:究竟是写实践性论文还是理论性论文?出于急于毕业的考虑,他选择了后者——这省却了实践那道工序。即使如此,他还是在论文的“致谢”一页上杂耍了一把工程师式的幽默。

“论文的致谢通常用隐讳的方式回答下列问题,请自选答案:

导师撰写了这篇论文。

导师协助撰写了这篇论文。*

导师帮忙了。*

导师让我自己选择方向。*

我从来没见过导师。

导师给了我很大麻烦。

我希望从来没见过我导师。”

最后他的导师选择了其中的三项(标星者)。

1969年,其工作始于圣何塞的IBM研发中心。最初,他希望将工作重心聚焦于操作系统,但某天,其越级上司在了解其研究方向后,对他说:“吉姆,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种操作系统了,但我们还没有足够好的网络系统和数据系统,所以,如果你真想给IBM作点贡献,不如想办法改进数据系统和网络系统。”

思考之后,格雷确认自己很难对操作系统有根本上的改变,从此将自己的工作重点定为数据管理。这是一个因为过于艰难,而乏人挑战的领域。在当时,还没有“数据库”(database)这一词汇,人们提到数据的存储,用到的词是“数据银行”(data bank)。当时一台电脑价值百万美元,最大的硬盘不过20兆,人们的思维路径是:人力比电脑运算更便宜。因此,向数据银行输入一个请求,需要一系列查询语法和一队程序员。

这种局面的改观始于1969年,IBM的一名叫做泰德·考德的数学家设计出了一种名为“关系数据银行”的模型,让大海捞针式的信息遴选变得容易些。在这个大型机的世代,考德的思考可谓激进。他的想法关涉着未来的电脑将如何被使用。

而格雷的研发小组,正是试图将这一理论模型变成软件。格雷的工作集中在事务处理(transaction processing):什么时候向数据库确认变化发生了?如果一组变化中途有一个失败了,该作何反应?怎么让2个甚至2000个用户同时接入同一数据而不破坏该数据?—格雷曾在一篇论文中将数据库的变化比喻为婚约:何时最适合说“我愿意”?

没有人能预见到,格雷的解决方案,即被命名为“系统R”的数据库,为电脑产业带来了什么。它奠定了一个新的技术基础,从亚马逊到世界各地的自动柜员机,都享用着沿袭自当初格雷的解决方案的产品。而其查询语言升级版本SQL,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最重要的是,格雷所构建的关系数据库适用于接下来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图形界面、平行处理以及网络。

格雷的研究工作在日益庞大的IBM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相反,当时一名30岁出头的程序员在读过“系统R”的研究报告后,以此为基础针对正在崛起的微机市场开发了产品。这就是拉里·埃里森和甲骨文公司的起始。据说,格雷和埃里森憎恨彼此。

虽然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但格雷从创造中获得大量的乐趣。1980年代和1990年代,他在Tandem电脑公司和DEC推动了网格计算的开发,让大规模服务器场取代大型机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他乐于帮助后起之秀,在谷歌成为微软最大的竞争对手之前,格雷一直是谢尔盖·布林的义务导师,而在微软总部所在地西雅图,另一家快速崛起的公司亚马逊也蒙其余荫,亚马逊的首席技术官维纳·沃格尔斯也一直获得着格雷的指点。

1995年,微软邀请格雷加盟。这个不愿离开硅谷的人回绝了盖茨的橄榄枝,盖茨干脆专门为他在加州圣何塞设立了一个微软研究院。而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在墙上盯上一块“UNIX,自由而生,或死亡”的牌子。

曾在微软任职的李开复对《环球企业家》回忆说,格雷是个“谦虚、可爱”的人。格雷极少要求他人为其服务,甚至有一次,李开复和其同事发现格雷在一次演讲前,当着数百人的面蜷缩在桌子下,自己连接网线。

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张铮记得,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他给微软内部一些技术高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什么是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及“什么是最好用的工具?”。回收问卷后,多数人给出了颇为技术化的回答,而格雷的答案出人意料,他说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与人沟通”,而“最好用的工具”是“英语”。

“当一个获得图灵奖的技术大师用如此返璞归真的方式回答问题,你能感到他和我们的思维方式差异。”张铮说。

消失的“坚韧号”

2007128日,格雷在自己的船上醒来。这艘名为“坚韧号”的40尺红色游艇,是他软件世界之外的最大宠物。1996年以来,他会时不时在船上住一段时间,并经常与妻子驾船出海。

但这天他出海之后,就再未归来。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变化。格雷从未表现出自杀的征兆,甚至他船上安装的沉船时自动报警装置也没有启动,这一天出海的所有水手同样没有见到任何“坚韧号”的影子。格雷就这样安静而神秘的消失了。

“他失踪那天我在湾区,心里想着,天气和乌云看起来很不吉利。”黄金华回忆说。

对于整个硅谷而言,这都称得上是不吉利的一天。当格雷失踪的消息传播出去,包括微软、谷歌、甲骨文、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调动人力和相关技术协助寻找他。格雷自己所开创的TerraServer,谷歌的Google Earth都被用来监控相关海域,而亚马逊动用了自己内部使用的Mechanical Turk技术、它主要被用于雇佣线上人力,在短期内解决一下计算机并不擅长的问题—而这次,亚马逊用它来通过志愿者的眼睛拣选整片海域的照片,寻找近似“坚韧号”的物体。

但超过一年的时间过去,格雷仍下落不明。此后,黄金华将他和格雷共同创造的“宇宙项目”改名为“万维望远镜”,以此纪念当年格雷写过的一篇同名论文。

在微软的计划中,“万维望远镜”将于2008年春发布。但在此之前,谷歌先于3月发布了Google Sky

最后的问题

20世纪末,一次亚瑟·克拉克在接受英国BBC电视台访谈时,他收到了来自30年前的合作者、《2001太空漫游》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传真:“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朝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确信他们一定也会褒奖你,因为你是最具远见、最早预告了他们存在的人之一。

“但未来的世代是否有机会知道这件事,就全靠你最爱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那个问题就是:地球上有智慧生命吗?”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