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有可为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市场规律和潮流有时甚至是超过技术开发的难点与盲点。

Path的中国门徒

来源:雷锋网  |  作者:谢阗地  |  阅读:

前言:Path代表的一条发展之路
 
在移动互联网将统治未来这一信息被确认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思考,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平台和入口,应该是什么样的?
 
还在JAVA时代,有志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技人士就开始从浏览器、输入法等PC桌面的思路入手开始抢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和时间。
 
而已经在WEB端大有作为互联网平台,也开始下探到移动互联网。微博是最好的案例。
 
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只在移动端进行平台布局,而不涉及WEB和PC,应该怎么做?关于这个问题,在Path出现之前有很多方向的探索。而Path出现之后,这条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基本已经被确定了下来。
 
如何抄袭Path(前传)——忘记“私密社交”
 
鉴于雷锋实验室的宗旨是揉碎产品和读懂市场,所以C2C(Copy to China)并不是雷锋网所反对的。恰恰相反,如何能够拿捏住一个抄袭对象的和核心有效复制过来并在自己的产品上成活,这是很优秀的开发者才能做到的。
 
对于Path而言尤其如此。Path只是一项服务,这项服务非常简单以至于没有任何技术门槛,那么关键就在于抓住Path的产品核心,以及如何整合可用的资源。当然,Path有一个官方说法叫做“私密社交”,但这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恰恰是保护Path最好的烟幕弹。在后文的评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无脑抄袭或者说抄都抄不像的案例,很可能就是着了这个“私密社交”的道。
 
雷锋实验室认为,Path的产品核心在于加强手机通讯录好友之间的联络和分享。Path非常便捷地提供给用户这样一个功能:除了短信与电话之外,另一种一键联系自己电话本里的一个或者多个联系人的方式。
 
雷锋实验室进行了这样一个环境试验:在不使用电话及短信的情况下,用户A如何告诉用户B,自己正和他们共同的朋友用户C在一起。试验结果如下
好的,这个试验并不公平,因为试验内容就是为Path量身打造的。但从这个试验可以看出,Path的定位就是满足这种环境下的应用需要。告知指定或者不指定的好友,自己实时的社交状态——这句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
 
没错,Path的产品理念正是Foursuare类产品进化而来的。Path不会冲击facebook或者kik在移动端的影响力,因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功能和环境定位。但是Path可以完全可以革了Foursuare的命
 
移动社交平台的产品理念,如何从Foursuare演进到Path呢?
 
1、去WEB化。几乎所有Foursuare类的签到应用,都有一个流量不小的WEB网站,而继承了传统互联网的坏习惯导致WEB上的功能,甚至多于移动客户端或者WAP。而如果去掉这个传统互联网的网站,至少能带来一个好处:拓展新用户时是无差别的。没有人会试图在PC上登陆这个产品的WEB版本,然后看看与自己常用的社交平台有什么异同。去WEB化,就是去掉自己的竞品,并明确自己的定位。
 
2、地址不是核心服务,地址只是自动信息之一。在Foursuare出现之初,用户间分享彼此当下的地址形成了短暂的潮流。但这种潮流没有持续太长,因为地址信息并不会发展丰富,或者变得更好玩。而事实上,可以分享的自动信息除了地址之外,还可以有天气、表情、同伴……从狭隘地分享地址,到分享包括地址在内的各种自动信息,是一大进步,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进步。
 
3、用户关系网的数据挖掘。Foursuare是一个明显的陌生人网络,而且没有利于陌生人相互认识并进一步交流的设计——通常这种需求都被导入到其他社交平台上完成了。也因此,Foursuare类的应用,很难拿到可以分析出用户关系网络的数据,而Path要容易的多——当然在这方面,腾讯和facebook才是老大。但是facebook未必清楚每个用户的手机通讯录,Path却能知晓。结果Path在运营了一年后就能有效地推荐可能认识的用户了,这一点无疑是运营一个长命的社交产品所必须的。
 
4、最重要又最无关技术的一点:Path的设计更潮,更酷,更有科技感。你是否烦透了像传统浏览器一样的枯燥分栏和简陋的下拉刷新呢?那么,可以卸载Foursuare了。
 
鉴于Foursuare的中国门徒,已经几乎都改拜大众点评网为师了,雷锋实验室认为,还是不要继续黑下去了。
 
如何抄袭Path(正传)——忘记时间轴
 
如果要开发一个Path的中国版本,那么首先要理解Path是什么,经过前一节这一问题基本已经阐述完毕。接下来就是如何开发并本地化。
 
大部分抄袭Path的成品,过于执着于用户主界面的时间轴。但为了这个时间轴,很多界面和按钮就必须与Path一致或者至少风格类似。于是索性大家都长一个样。这之后要再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和特色,就更困难了。
 
事实上,时间轴并不是最重要的。时间轴的本质是聚合用户内容的一个页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时间轴也只是呈现方式之一。理解了这一点再对Path进行本地化和微创新,则不难了。下面雷锋实验室从头开始拆解Path。
 
1、注册——创立自媒体。Path在注册页的创新不容忽视,似乎传统的输入框和协议确认并无什么不妥之处,但是Path以创建自媒体的方式来引导用户,显然令用户更有乐趣。所以抄袭Path,从设置一个用户自定义媒体开始。这里同样未必要完全模仿Path的“头像+封面”模式,创建自媒体的方式与模板有许多,待有志的开发者去琢磨。
 
这一形式其实来自早年的博客时代,但那时是先注册在定义个人主页,Path将这一流程反转。好处有两点:一是用户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是一个自主创立内容的玩意,并会投入更多兴趣;二是相对一开始就冷冰冰地向用户要个人数据,这种形式会让更多用户乐意提供通讯录和个人真实信息。
 
这种心理,计算机尚不普及时就有“把手给我”与“请抓住我的手”不同之处的段子。
 
2、用户的第一条信息——注意:第二步不是添加好友!Path省略了完善用户信息的步骤,将其放在了鼓励用户发布第一条信息上。并有意识地引导用户将第一条带有测试性质的信息发布为对自己状态和信息的描述,如现在所处位置、现在的想法、现在的同伴等等。这一优化另用户体验更加流畅,也为下一步添加好友做好了心理引导的铺垫。
 
对于开发者而言,完全可以针对自己产品对应的细分用户群设置更贴切的“第一条信引导”。这一引导负担着完善用户信息、启发用户联想邀请对象、引导用户舒服地同意上传通讯录等等功能。需要细细琢磨。
 
3、添加好友——数据获取与挖掘。Path在从上一步到这一步并没有特别良好的引导。这大约与美国的用户习惯有关。但是在中国市场做应用,这一步引导非常关键,并值得反复优化。因为这决定了开发者是否能顺利获得用户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产品的用户门槛。
 
但在有充分数据之前,这一步不必多说,读取通讯录,将后台用户数据中手机号匹配的推荐出来。国内的Path门徒有很多接入了其他互联网用户平台的好友接口。这并非不可取,但建议有意识地弱化,或强调让用户只添加熟悉的好友——理由很简单,如果用户在某个产品上的用户关系,与在微博或者QQ上差别不大,那他为什么要每天多运行一个产品呢?
 
4、读取用户好友的内容,并与用户自己的内容聚合在一起——是的,这就是时间轴了。如前所述,此处可以采取时间轴的呈现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比如便签纸。在这方面,拥有强大平面设计能力的开发者会很占便宜。时间轴在一年前是一个很炫的聚合呈现方式,但现在也不新鲜了。未来的潮流是什么样的,谁都不知道。
 
但要注意一点,无论采用什么呈现方式,不要让用户自定义太多,会使用Path的用户,通常喜欢功能高度的自动化,只在少量炫耀需求上希望能便捷地自定义。
 
5、自动信息。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尽量多带自动信息。地址基本是标配了,Path还提供天气与心情,以及一键选择的好友同伴三种自动信息。这方面随着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尤其是LBS与NFC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选择。如果开发和运营Path类产品,一出现新技术一定要第一时间加上,因为这种对于新锐技术的炫耀,正是Path用户的显著特点。
 
6、程序优化。Path并不是什么复杂的程序,但是其中有几个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是必须重视的。最基本的是程序的稳定性。但更可能被忽视的问题,是图片的压缩与传输。图片是Path上最普遍的传播形式,如果不是在极端的网络状况下,用户打开自己的聚合页,10秒内都还是一片空白的图片框,这个产品的流失率也就可以想见了。而Path未来明显是要实时分享短视频的,甚至有可能引入直播。那么,提前做好技术储配,绝不是坏事。
 
吃透以上六点的开发者,相信一定能开发出一个优秀的移动客户端。但是社交类服务要流行起来,市场运营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上,合理的接入各类用户资源,并通过导流量洗用户来发展,都不算旁门左道。但一定注意不能违背以上六点,尤其是第三点。
 
Path的中国门徒横向评测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国内的Path类应用超过十款。但雷锋实验室在App Store仅找到九款,其中微信还是在4月19日发布的4.0版本才加入类Path产品“朋友圈”的。其余产品可能尚未在App Store上架,基于对苹果技术标准的信任,对于未开发出合乎规范的IOS版本的Path类应用,雷锋实验室不予考虑。
 
所以此次雷锋实验室评测的应用产品是:点滴、美刻、登登、心晴、画说、脚印、联络圈、七彩、微信。
 
由于Path类应用并非技术门槛型产品,故从技术指标上评测难以分出优劣。雷锋网采用前述的环境评测法,得出结论如下:
分组点评和分析
 
1、无脑抄袭Path组:点滴、登登、脚印。
 
如题所述,点滴、登登和脚印基本是1:1复制了Path的结构和功能,但是三者具体情况还有所区别,脚印抄得最认真,点滴抄的最不动脑筋,而登登则是抄得最稀里糊涂的。
 
点滴由北京柏拉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事实上这是该公司第一款上架APP,其技术积累还有待提高。点滴除了把原版Path客户端的红色换成了蓝色,字体缩小了一号,其他基本没有区别。但是点滴有一个小瑕疵证实其抄袭纯属无脑复制:点滴在用户注册的第一步没有提供备选封面图案。这使得心急的用户第一次打开时间轴的时候,是一个光秃秃很难看的界面,此时再提示拍摄封面照,着实是晚了。
登登由广东登餐网络科技开发,这个开发团队有些神秘,给登登做了一个很炫的WEB网页,却不愿透露关于自己的更多信息。但登登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理念都确实略有落后。登登是所有测试APP中唯一一个需要调用网页来完成第三方平台授权的应用。这种软件与网页浏览切换的结果就是,虽然号称可以导入新浪微博好友,但实际上无法实现。登登的产品理念有两个低级问题:一是会随机推荐加陌生人为好友;二是在登登上发布内容,不带任何自动信息,比微博还传统。这样导致时间轴上看起来也不美观。除此之外,登登和点滴也只有颜色不同了。
脚印由大名鼎鼎的VeryCD团队开发,此前该团队已经推出过Verycd的媒体内容APP,加上其在传统互联网上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积淀自不必多说。此次在脚印项目上这些优势都有所体验,但过于谨慎,没有体验团队自身的想法。脚印的分享内容有限,其余都中规中矩,唯一的特色是加入了较丰富的照片滤镜。脚印的程序和产品流程虽流畅但仅是贴着Path亦步亦趋。不知其之后的版本,是否会结合Verycd本身的社区性质做一些调整。
2、抄都不会抄组:画说、心晴、七彩。
 
对于这三个APP,尚不评说其在评测中的表现,也不评说其与Path的差别。就一个社交APP的基本要求而言,他们都属于不及格的,使用流程不流畅,核心功能缺失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对于这三个APP,尚不评说其在评测中的表现,也不评说其与Path的差别。就一个社交APP的基本要求而言,他们都属于不及格的,使用流程不流畅,核心功能缺失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画说由喜讯无限开发,这是一家主要针对安卓市场的开发企业,已经经营了两年,发布了四款产品,但画说是第一款登陆App Store的。画说的核心悲剧在于好友系统和小秘书客服。画说的好友系统只能添加新浪微博互粉或者直接输入姓名添加,并不能读取通讯录。但搞笑之处在于此处有“可能认识的人”的按钮——试问,如果后台拿不到通讯录数据,怎么分析出用户可能认识的人?难道是复制一个新浪微博互粉圈么?至于小秘书客服,由于所有新用户被强制关注这一账号,导致新用户会在自己的时间轴上看见一大群自己不认识的人咨询问题——因为乱和陌生而令人不舒服。这两个问题太过严重,以至于左下角横向展开不方便操作等等易用性BUG都可以忽略不计。
心晴由北京微游互动开发,此公司还开发过一款APP《微游戏》,主要是集成了新浪微博应用平台的WEB页社交游戏,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心晴的问题涵盖了整个“Path流程”:问题,首先是创建用户界面丑,不能更换封面;其次是界面和功能都太过于简单,只有拍照片和发心情,不能满足一般性用户的需求;其三是时间轴界面难看,配色和贴纸样式都有待优化;其四是只能添加微博互粉为好友,没有通讯录;最后是程序明显较其他评测对象要卡一些。几乎可以当做反面典型。但心晴有一处微创新值得称道,心晴可以在离线状态下拍照片发心情,更新自己的时间轴,待到有网络时再与服务端同步,而时间轴上显示是以实际发生时为准的。
七彩则是由更大名鼎鼎的五分钟团队开发的,他们在WEB上创造了开心农场等等堪称奇迹的产品,在移动端也有不少跨平台的作品。但此次七彩这个产品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虽然七彩是读取通讯录并引导用户用短信邀请好友来构建私密网络的,但其界面和UI设计都带有浓重的纯文本时代的风格。而且七彩当前版本智能拍照片写心情——令人不禁想问,给七彩和心晴切块的不是同一人吧?相对于五分钟此前的大名鼎鼎,此次七彩的程序表现是不够流畅的,无论是上下滑动时间轴还是左右切换标签页,都有明显的卡顿现象。此外,不得不提到七彩的注册方式没有学Path,还是传统的先框输入,填个人信息,再开始设置封面。显然开发团队没有意识到这是Path的一个优秀之处。
3、特别组:美刻——Path的皮,Foursuare的心。
 
在评测中,由开心网推出的美刻给雷锋实验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在此单辟一个组,但这未必是一个褒奖。
 
刻的开发团队和产品经理应该说是充满诚意的。并致力于基于开心网的资源优势来做一个有特色的类Path产品。美刻拥有自主设计的界面和UI,整体美观度在各评测对象中属上乘。在功能上也极尽丰富之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好友系统。除了必然导入了开心网的好友关系外,还可以通过通讯录和“摇一摇”添加好友。这个“摇一摇”用过微信的用户不会陌生。但在产品介绍中,美刻开发团队认为“摇一摇”是方便见面认识的用户快速互加好友——当然实际怎么用就见仁见智了。此外由于开心网有相当规模的用户数据,所以在推荐好友上相对靠谱。而且最为匪夷所思的是,作为一个定位为熟人社交圈的产品,加入了点对点的私信功能。看来美刻的产品经理认为即便是熟人圈子里,也是有小圈子和不能说的秘密的。
 
美刻把用户可能愿意分享的行为做了详尽的分类,好处是细分后呈现在时间轴上很炫,坏处是在一大摞行为中做挑选确实有些分散注意力。但这个漂亮的时间轴,看上去就是一个加强版的签到列表。再加之美刻在产品上是鼓励用户去通过朋友结交更多的朋友的。这让人感觉并不够私密。
由于功能太多,产品思路有些杂乱,很难定义美刻究竟是一个SNS还是签到应用抑或私密社交产品。
 
同时也由于功能太多,美刻在测试过程中发生了多次闪退。但整体使用感觉流畅,并没有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希望美刻在之后的发展中,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
 
4、他山之石组:微信、联络圈、pair
 
Path似乎带来了一个新时代,意义非凡。那么除了1:1抄一个和Path一样的客户端,Path的产品理念和技术究竟还有什么意义?这里有三个有益的案例。
 
最广为人知的是4月19日更新的微信4.0版本,微信在该版本中加入了“朋友圈”一产品。微信的“朋友圈”并不是一个高度复制的产品,反倒是像把Path的长处拿来拓展了微信的功能。
 
由于微信本身已经打通了手机通讯录、QQ好友以及邮箱,于是Path对微信的意义就在于:除了文字、语音、图片等的实施传递,还可以用时间轴来分享和存档。微信团队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一产品理念,去掉Path标志性的左下角按钮,将朋友圈的启动入口设置为拍照。其余功能全部放在拍照完成之后而不单独设立按钮,既简洁又方便,还省去了用户引导。
微信团队最为难得的创意在于,告知所有用户和开发者:一张图片所能承载的信息和传播意义,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而抓住Path分享的核心精神,未必要学全Path的功能。但微信的天然局限在于界面不够炫。此前作为工具型很强的产品,微信的美术风格严谨有余活泼不足。而此时添加一个需要日常开启的社区应用,美化实在是一个有必要的事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微信此版本开放了第三方应用接入,这一点比Path更加超前。而微信现下,已经有称霸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平台的架势了。
 
联络圈是一个完全不Path的产品。严格定义此产品,是一个通讯录增强工具。但如果给联络圈加一个时间轴或者别的形式的聚合页,它就会成为类Path应用。联络圈在通讯录分组和数据传递上都做的很好,但还不够媒体化。这一产品与Path貌离神合的教育意义在于:吃透用户的通讯录,是入门Path开发的必要条件。
至于Pair,事实上这不是一个中国门徒。但Pair利用Path的理念和技术走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为今后移动互联网社交细分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Pair只能在两个用户之前彼此分享包括视频在内的各种信息。定位是情侣私密社交应用。虽然这一产品如果推出中国版本,只能成为相互“查岗”利器而引起更多的家庭矛盾。但这种“再往前走半步”的思路,值得Path的中国门徒们回味与学习。
总结
 
Path是一种服务,一种新的社交形式。事实上服务一直不是中国软件开发者的优势所在。Path的门槛在于要求专注于技术的开发者,拥有成熟的市场运营和服务经验——后者甚至可以弥补前者程序和功能的缺陷。
 
这种挑战并不是从Path开始的,也不会在Path结束。在大有可为的移动互联网领域,市场规律和潮流有时甚至是超过技术开发的难点与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