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来自亚马逊、LinkedIn以及Box.net的一批新应用都采用了HTML5,表明这门新生的语言已经获得企业垂青。

亚马逊追捧,HTML5突然走红

来源: 财富中文网  |  作者: JP Mangalindan 译者:项航  |  阅读:

过去一年半, HTML5突然迅速被广泛采用。这或许是因为苹果(Apple)和微软(Microsoft)两大技术巨头异口同声地称其为网络的未来;或许是因为谷歌(Google)在去年12月推出了专注于HTML5的Chrome 网络商店(Chrome Web Store);又或许是因为支持HTML5的iPad大卖特卖。总之,不管什么原因,近来亚马逊(Amazon)、在线存储服务Box.net和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发布的一系列面向消费者的网络应用证实,HTML5这门被大肆宣传的语言已经获得企业的垂青。

HTML5是网页基础标记语言HTML的最新版。但它远不仅代表了这种一般的、缓慢发展的技术标准。HTML5还是一系列特点和功能的简称,这些特点和功能旨在使网站表现得更像传统的桌面应用,融入视频、复杂的互动和数据,并使其更兼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新设备。HTML5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不断发展,去年4月份迅速成为主流,当时苹果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嘲笑奥多比(Adobe)的Flash,并对HTML5大加推崇,称之为网络的未来。现在,为了削减同时为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平台开发的成本,并规避不同应用商店带来的麻烦,许多公司正纷纷改用HTML5。

确实,HTML5正迅速得到普及。视频搜索引擎MeFeedia近来的一份调查显示,现在至少有69%的网络视频可通过HTML5进行播放。而去年12月这一比例为54%。而在2010年1月,即iPad流行前数月,该比例仅为10%。曾在苹果工作过3年的创意设计和网络顾问法鲁克•阿提斯表示:“开发人员越来越善于支持HTML5所有更关键的特点,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发行商正在利用网络技术打造自己想要的真实体验。”

几周前,亚马逊发布的云阅读(Cloud Reader)引起市场轰动。虽然其用户界面非常精美并支持离线阅读,但仍有不少缺点,例如仅支持数款浏览器,而且缺乏很多在Kindle电子书用户看来理所应当具备的功能,如文本高亮、注释、全屏阅读等。不过这并不能阻止用户去尝试这款新应用。虽然亚马逊并未透露相关数据,但一位发言人在接受《财富》杂志(Fortune)采访时称,云阅读是迄今为止在发布首周表现最好的Kindle应用程序。亚马逊称将在未来的升级中提供目前缺失的功能。 

商务社交网站LinkedIn和在线存储服务商Box.net也有HTML5应用,不过他们采用这项技术的原因和亚马逊有所拨通。亚马逊的云阅读似乎一心一意想成为Kindle用户最重要的网络应用,但LinkedIn可能仅仅是想填补Android和iOS应用之外的空白。换句话说,即便用户没有Android和iOS设备,他们也能获得和原生应用相差无几的功能。Box.net新开发的网页应用程序也是这个目标。Box.net是一家位于帕洛阿尔托市的云存储提供商。虽然Box.net在自己的主页上使用了不少HTML5编码,但该公司最近聘用了一批新的工程师之后,才开始全面采用这项新技术。Box.net首席执行官艾伦•列维称,“我们也许应该在一年前就支持HTML5。”他认为HTML5日益强大的工具应用使网页、云计算和桌面、类客户端软件之前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但这并不意味着HTML5没有缺陷。与原生应用相比,HTML5应用通常会有不少限制。拿LinkedIn举例来说,虽然功能相差不大,但HTML5应用的用户界面明显要逊色不少。此外,一些移动设备上的配件,例如摄像头,目前仍是HTML5的“禁区”。 LinkedIn移动产品负责人乔夫•雷德芬解释称,“一般来说,在某些特定领域,原生应用的表现更好,例如多媒体图片和照片就是如此。有时候使用HTML5的难度更大一些。还有一些领域,例如随时间不断展开的‘无限列表’,用原生代码处理就要便捷得多。”Box.net的列维也承认一些特定编程任务很难用HTML5实现,例如获取iPhone和iPad内置的Safari浏览器以实现文件上传。

另一个难题是分发。苹果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和谷歌安卓市场(Android Marketplace)之所以流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降低了原生应用的准入门槛。现在,除了谷歌初出茅庐的Chrome应用商店,我们还没发现其它有分量的网络应用商店。而且消费者对HTML5也知之甚少,他们可能仅仅了解亚马逊、苹果和谷歌这些品牌。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各家公司直接比较各自的设备和市场,从而实现自我定位,HTML5有望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新的HTML5应用可能还要好几年才能应对处理大量数据的严峻任务,例如视频编辑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可能会发现这种技术的灵活性和低廉的成本让人难以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