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西蒙尼致力于将软件业从复杂性的危机中解救出来

Office之父的自由与梦想

来源:2006年12月 总第129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李硕  |  阅读:

查尔斯·西蒙尼致力于将软件业从复杂性的危机中解救出来

1960年代,15岁的布达佩斯少年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用一台老式苏联电脑开启了通往自由和财富的道路。 
 
这位比尔·盖茨(Bill Gates)眼中的“历史上最伟大程序员之一”,最引人瞩目的成绩莫过于发明了给微软(Microsoft)带来数十亿美元利润的应用软件:Word和Excel。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对软件行业产生如此革命性的影响。他对自由的向往改变了人们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习以为常的事实—最聪明的程序员也必须像机器一样工作,以便写出完美无缺的代码。 
 
的确,西蒙尼并非常识中那种呆板的电脑专家。他是个喷气式飞机的狂热爱好者,他在西雅图附近那座充满了高科技元素的20500平方英尺的房子常被作为最出色的房子由杂志推荐给读者。不过,在享有自由、狂热的生活方式之前,西蒙尼渡过了一个艰难的少年时代。 
 
与同龄的美国软件天才不同,西蒙尼在匈牙利的时候经历了没有操作系统的真空管计算机和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直到他来到加州大学读书,才得以见到CDC6400大型计算机。此前,匈牙利国家统计机关里的丹麦产计算机,曾让西蒙尼兴奋得彻夜不眠。美国快速发展的计算机业彻底释放了西蒙尼的设计天才和他对自由的向往。 
 
从1972年开始,西蒙尼一边在施乐(Xerox)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工作,一边攻读学位。在个人计算机领域,一些最具革命性的构思都是从这个中心产生的,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Alto,当时的西蒙尼负责为Alto电脑编写文本编辑器Bravo。作为第一个文字处理软件Bravo,它的使命是实现所谓的“所见即所得”。 
 
何为“所见即所得”?三年后,Bravo和Alto实现运转,西蒙尼为前来参观的花旗银行客人亲自演示。他在计算机屏幕上用不同字体制成显示文件,随后将数据通过以太网传送到打印机上——打印效果准确反映了屏幕所显示的效果。 
 
Bravo改变了信息组织和显示的方式,并推动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在前Bravo时代,人们一直像使用打字机一样使用电脑:必须在头脑里设计好最终显示效果,一旦确定,无法更改。 
 
在西蒙尼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致力于思索人与机器之间关系,也就是软件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设计,程序员们应该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西蒙尼看来,初步实现了人机交互的Bravo具有无限的商业前景。但当时的施乐公司并不认同这一点,于是,1980年夏天,西蒙尼加盟了一家只有40名员工的小公司,在那里开始了长达21年的微软生涯。 
 
这是一段让西蒙尼来肆意沉浸在研发乐趣中的快乐时光。在Bravo的基础上,诞生世界上最畅销的应用软件Word和Excel。最终,微软Windows 3.0的问世使西蒙尼以图形用户界面作为软件标准的梦想成真,使任何人都能够轻易学会使用电脑。不过,这并没能解放编写软件的程序员们。或者说,西蒙尼发现软件业陷入了复杂性的危机当中,人们随之被置于被动的不自由状态。 
 
“软件领域不断改进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它永远不能解决人类自身不完善带来的问题。”西蒙尼认为,人们忘记了软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今天,那种包括数百行程序的软件已超出了人们驾御它的能力,而如今台式电脑的软件包含几百万条代码,人们不理解就不可能改正程序的错误。1991年,西蒙尼不再负责应用软件的开发,转而主持微软研究中心,研究新一代程序设计方法:“目的编程”。 
 
听起来,这个名词令人费解,但在西蒙尼的想像中,就是要发明一种简单、功能又很强的编程工具,使得软件好像由软件自身写成,就像Excel软件那样自动添加数字栏目,或象Word软件自动把文件格式化。“软件要像PowerPoint演示那样容易编辑”。也就是说,通过模型和编程的结合,形成一个直观的界面。 
 
这种软件不仅不再要求未来的编程员像机器那样干活,而且可使保险、会计、卫生保健等行业的专家都十分方便地修改软件。为了这个宏大目标,西蒙尼在2002年离开微软,创办了意图软件公司(Intentional Software)。 
 
事实上,西蒙尼此后的行为正是“所见即所得”这个设想的延续,该设想改变了软件业的规则,如同洛克菲勒在精炼和销售模式上的举措为石油业带来变革一样。西蒙尼深信软件的存在理应是让人们感到自由。“你写了一串密码,然后突然间,无数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西蒙说,“这就是软件”。

Tags:  微软 软件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