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把成本放在第一位,便会在创新方面流失许多机会。把最大的自由和空间留给研发人员,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奉行的战略

创新是赚后天的钱

来源:新浪博客  |  作者:微软亚洲研究院  |  阅读:

“中国企业做事情在乎成败,一定要成功,一定不能赔钱,将成本放到第一位,这对创新产生的影响就是:在创新方面不敢放手去做,很多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洪小文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已经建立12年,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员和工程师怀揣“变梦想为现实”的理念,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目前,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已经遍及计算机基础研究的20多个领域。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我为领导的科研团队感到自豪。
 
【人才策略】
 
像研究院这么重要的部门,为什么人数上只占微软的百分之一?与产品部门不同,我们研究院更需要空间和自由,去让大家做梦。研究院的工作就像是科幻电影,科幻电影是对未来做梦,研究院同样如此。不同的是,我们不但做梦,还把梦变成现实。找1万人、10万人来做梦,并不见得能做出更大的梦。一个好的灵感,其实只需一个小的团队就能想出来,并去实现它。一个人想不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用一百个人去想就能想出来?这也不尽然,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而在进行产品开发时,情况会更复杂些,同样产品还要考虑不同规格、考虑各种各样的兼容性问题,因此需要大量人员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MSRA要做的就是去找来一批最有经验、对未来最有愿景的人,给他们提供资源来把今天的梦变为未来的现实。做研发需要的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精神,只会小心求证的人,考试可能考得很好,但他胆子不够大,不敢去大胆假设,无法胜任创新的工作。只会设想的人更不用谈。MSRA看重的人不一定是天才,但一定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人,能够从不同角度想问题的人。
 
在MSRA,研究员就像会下金蛋的鸡,要逼他每年都要出结果,他就会出一些比较小的成就。难就难在没有出大成果以前,应该怎样去预测是否继续对这人有信心。但是,一旦把时间拉长,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如果我领导的这些人,多年后都出了好成绩了,这代表我是个好领导。假如我的预测跟一般人一样,或者还不及一般人,那我就是个坏领导。虽然对人的评估是长时间的过程,但我们还是会从他最后的结果来判断。
 
微软奉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平常工作将最大的自由和空间留给研发人员,那么,如何进行人才管理呢?作为MSRA的院长,我并不担心这件事,因为我掌握了更重要的权力——人事权。“生杀大权”在握,便可以逐渐遴选出适合MSRA的人才,保持这个团队强劲的研发实力。
 
【创新策略】
 
创新存在风险,尤其像MSRA这样以未来数年、数10年前沿技术为研发目标的团队,风险更大。如何降低这种风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MSRA有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来确保研发项目的成功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杀大权”之外,还有项目论证机制、研发成果发表机制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提高研发项目的成功率。关注研发项目的成功率,并不代表不接受失败。如果每个项目都获得成功,那代表MSRA是失败的,代表向前迈出的步伐太小。我们鼓励大家做一些大胆的假设,所以失败和怎么从失败中调整步伐,是做研究的必修课。这不是说我们喜欢失败。如果这个假设不成功,我们就要换,科学家的生活就是这样,科学家需要执着精神。
 
MSRA有一个类似于项目申请的流程:申报人需要介绍自己的新想法,并接受大家的质疑。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探讨。我们鼓励坚持己见,但坚持己见不是就不用听各方的意见,而是听了以后自己做决定。有时候可能不同意人家讲的东西,但是可以刺激、帮助你想到更多原本想不到的。这种讨论很重要。
 
除了这种MSRA内部的机制,通过对外发表研发成果,也是一种有效地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公司都允许自己的员工这么做。科学一定要发表,基础科学要人类共享。科学做过的路,即使错的路,也要发表出来,因为这样能让别人少走冤枉路。如果科学没有发表,我可以保证,人类的发展不可能这么快的。而且,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地地步以后,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

发表研发成果会得到更多人的检验,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到研发方面的伙伴。科学家基于共同的兴趣进行的协作,能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往往还能够收到“1+1>2”的奇效。如果仅靠微软自己,不管微软多大多强,想推动整个人类的基础科学进步是不可能的。今天IT产业之所以这么蓬勃,并不是因为某一家垄断,而是因为大家开放、共享。
 
【华人与创新】
 
MSRA的诞生,据说是源于比尔·盖茨1995年到中国的一段长长的旅行。到中国设立研究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了这里的人才。我们这里90%的员工是中国人,我们在这里做的是最尖端、风险最大的研发。MSRA的创新何其不是证明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当世人都认为中国知识在生产、制造廉价的东西时,MSRA过去十几年的成就多多少少证明中国创新、做高端产品的实力。
 
刚过去的10年时改革开放的第3个10年,是中国各行各业增长最迅速的10年,中国人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中国人在创新方面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一,中国人刻苦、努力。从某方面看,做研发、搞创新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需要不厌其烦地小心求证,中国人的刻苦、勤奋在这方面帮助颇大。我常说,你很难比别人聪明两倍,但比别人努力两倍是可以办到的。第二,中国传统上就重视教育,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不论是企业创新也好,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都从中获益,MSRA也是如此,我们90%是中国人,80%的人都是从中国雇的,所以我们当然获利。
 
中国人在创新方面同样存在不足。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一般比较尊重权威,即“老板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种模式不利于创新。再者,中国企业过于看重成本,表现出来就是不愿意冒风险,而创新本身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另外,创新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但中国教育有时候过分重视标准答案,这种环境下很难培养人的创造力。
 
【给中国创新的建议】
 
从兴趣出发。我求学的那个年代,人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改善自己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上大学选专业也是选择有出路的,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的兴趣就被抹杀掉了。做科学、搞研发,最重要的就是要跟着兴趣走。因为有兴趣,才能让你在面对难关时候坚持下去,要不然有难关就转弯了。第二个建议是给中国企业的。中国企业做事情在乎成败,一定要成功,一定不能赔钱,将成本放到第一位,这对创新产生的影响就是:在创新方面不敢放手去做,很多就会就这样失去了。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往往会横向发展——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种发展思路本来无可厚非,但这种思路于创新而言没有无半点好处——一直追逐赚钱的行业,也就意味着每一行都不能做的深入,而做研究往往需要浸淫其中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
 
另外,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起对品质的追求。做研究,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对品质的执着,一个研究成果出来了,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它足够好了吗?继续往前走还有什么?这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需要强调的是,追求品质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提升审美观,做哪一行,就要能够去了解哪一行的审美标准,因为不能审美,就不会有品质的追求。要喜欢自己做的东西,喜欢才会审美,才会执着,这个过程一环扣一环。
 
据我观察,比尔·盖茨以及很多科学家,家境都很好,他们做企业、搞创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真的有理想。随着我们继续往前走,以知识为主的经济情况之下,最后的竞争还是在创新方面。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点击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