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表巨大不确定性的熊市来临时,分析师的言行重新被放到显微镜下

明星的代价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李硕  |  阅读:

时隔一月有余,关于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议论不但没有因时间而让人淡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事情的起因看上去并不复杂。819日,龚方雄发表报告称,中央将出资2000-4000亿元刺激经济,翌日,上海及深圳股市大幅飙升。但是这一言论很快便被有关部门否认,其它各大投行也对此提出异议,同时,人们迅速发现龚方雄所服务的摩根大通在此之前曾进行过大笔交易。这便再次触及了投行内部的一个古老问题:利益冲突。

为了躲避争议,龚方雄从826日开始休长假。但麻烦并未就此结束,这位中国股市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师随即卷入另一个甚嚣尘上的谣言——是吴敬琏将中央救股市的消息透露给龚方雄,而吴敬琏则涉嫌为美国当间谍,正遭安全部门调查。尽管二人迅速出面辟谣,但在通货膨胀高企,经济前景堪忧的状况下,种种猜测却无疑反映出人们对证券市场的惶惑情绪,而围绕龚方雄的议论则成为情绪的宣泄口之一。

在中国证券市场,意见领袖的出现时间并不长。1990年代后期,随着外资投行在国内开展业务,一批教育背景出众、曾服务于国际顶尖投行的人士逐渐成为对中国证券市场、宏观经济等问题最有发言权的角色。许小年、谢国忠以及龚方雄等人则因曾经成功预测过未来的市场发展趋势而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如同西方市场一样,分析师往往是最有影响也最具争议的角色。首先是因为其预测和推荐,通常情况下,一名分析师如果对市场的走势预言准确,推荐的股票上涨,便会迅速成名,并得到投资者追捧,而一旦股票下跌则会迅速遭遇信任危机。摩根士丹利的著名网络分析师玛丽·米克便是如此。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前,玛丽·米克曾因成功推荐了网景公司和准确预言互联网产业的走势而成为该行业内最炙手可热的分析师。然而随着网络经济一泻千里,玛丽开始面临投资者的诉讼并因此而名誉扫地,直到2004年帮助Google上市以后,这位昔日的“网络女皇”才重振旗鼓。

另一种常见质疑便是利益冲突。在多个国家的法律中明确规定了投资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中国墙”制度,即研究部门与投行、零售以及销售部门间应该采取隔离措施。但多年以来,指责投行内部跨越界限的案例屡见不鲜。此番龚方雄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正是如此,尽管此后龚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研究报告仅是“个人观点”,但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此种解释却仍然难以平息投资者的愤怒情绪。

而在中国这个并不成熟的市场上,明星分析师为了长期留在镁光灯下,慢慢形成了“搏出位”的言辞风格。实际上,分析师们的任务更多应为向客户提供富有见地的建议,而并不需要任何太过夸张的词语。不过无论怎样,作为证券市场上具有更多信息优势的群体,分析师们的存在仍然极具价值。

Tags:  龚方雄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