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而复始的衰退与繁荣掩盖了真相,过去的经验能否帮助我们解释现在的经历?

又见经济周期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房煜  |  阅读:

40年来,美国人对本国经济学家通用的一个讽刺是:自1970年以来的6次全国性经济衰退中,我们的经济学家成功的预测到了其中的10次。预测经济周期远比预测奥巴马或是麦凯恩谁能当选下届美国总统更为困难。在解答这一世界性的谜题中,经济学界的福尔摩斯还没有出现。

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们正在重新学习一个老教训:商业周期并没有终结。经济繁荣的欢乐会培养出自毁的种子,经济下行的痛苦也会带来自我校正力量的产生。

直到一年前,全球经济的增长周期趋于平缓几乎成为共识—在1980-2007年间,几乎在每个国家,通货膨胀都得到了控制。信息技术可以让经营者更有效地管理企业,各国的央行也都吸取了过去的教训。这期间,全球经济的火车头美国只经历了16个月的温和衰退。2004年,时任美联储理事的伯南克借用一篇哈佛大学论文的说法将这样的经济发展历程称之为“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让此概念广为周知。

事易时移,随着美国经济放缓的压力终于开始明显拖累全球经济,“大缓和”的其乐融融景象也面临终结的危险。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世界五大经济体中的四个都在衰退的边缘上挣扎,包括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虽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暂时顶住了美国经济放缓的冲击,但是否真的能够平安渡过发达市场全球性下滑的难关仍是未定之天。以近几年一直烈火烹油的中国经济为例,在雪灾、地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利空袭击下,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上半年GDP增速为10.4%,大大低于2007年上半年修正后的12.2%,也低于2007年全年修正后的11.9%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有多种原因全球经济导致全球经济放缓,但都与一个基本的恐惧相关:“大缓和”的景象很可能是一个海市蜃楼。这有助于解决为什么美国的次级债风波发生后,能够迅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这让部分经济学家相信,“大缓和”部分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投机泡沫上的,一开始是股市泡沫,然后是房地产泡沫。每一个人—从第一次购房者到华尔街的CEO们—都在为他们没有完全理解的事物投下重注,并笃信自己能赢。在过去16年,美国消费者支出每个季度都在增加。

现在,盛宴即将结束。“衰退”甚至“萧条”这样的词汇被频繁用来描绘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经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表示,尽管金融行业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但美国经济表现仍相当稳健,目前的数据并不表示经济陷入衰退。但他认为整体而言,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从金融市场状况来看,如果美国经济没有步入衰退,这会比陷入衰退更令他感到惊讶。

新一轮的经济衰退真的已经到来了吗?如是,到底有多严重?经济学家对此尽管众说纷纭,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如果对比19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人们用“萧条”这个词来描绘经济),人们很容易找到乐观理由。在1933年,美国失业率达到25%的最高点,在整个1930年代则保持18%的水平。从1929年到1933年,有近40%的美国银行破产。与之相比,如今的美国经济表现可谓有非常大的弹性:美国7月份的失业率为5.7%,虽为2004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却仍略低于1960年代以来平均5.8%的失业率。

1980-1982年间美国自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下滑相比,如今的美国经济放缓堪称相当温和。在那场衰退中,美国失业率在1982年底迎来10.8%的高点,房产价格则在1981年和1982年与1978年的峰值相比下跌了近一半,经济总体则处在滞胀状态。

事实上,“萧条”一词并没有精确的定义。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经济史学家巴利·埃恩格林发现,在19世纪,人们用这个词来指价格的下跌。比如,1870年代和1890年代中期,人们把价格下跌视作坏年景,因为在年景好的时候,价格趋向于稳定。价格下跌则意味着要么卖家太多,要么买家太少。在二战后,“萧条”一词则无用武之地,因为经济周期越来越温和,不再伴随着通常意义的通货紧缩,“衰退”一词因而成为经济学家的常用词汇。

如今经济的一个矛盾之处即是它的力量。即便被能源价格高企、房产泡沫破裂、信贷紧缩等利空包围,美国经济并没崩溃。眼下这轮经济周期正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自1970年代以来爆发的6次美国经济衰退中,工人生产率(即每小时产出)平均仅增长0.8%。然而自去年年底以来,虽然美国经济疲软,但生产率增长折合年率预计平均为2.5%。这种情况不符合生产率通常在经济发展繁荣时期出现增长、经济不景气时下降的常态。

事实上,美国经济仍在扩张,得益于美元贬值对出口的促进,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达到了0.9%,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则为1.9%。这打破了一些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将从今年第一季度起出现萎缩的预言——通常认为GDP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即可视经济陷入衰退。这就向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美国会不会首次在经济产出并未出现萎缩的情况下经历衰退?得益于美国经济这种令人吃惊的韧性,IMF在今年7月将其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幅的预期由4月份时的3.7%上调至4.1%,并将其对2009年经济增幅的预期由3.8%小幅上调至3.9%

尽管如此,如今的经济周期仍与“大萧条”有相似之处。人们都对自己不能理解或预期的事物惊恐万状:在1930年代,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美国经济缘何迅速恶化。如今,大多数的坏消息也不在人们的预期之中:高油价、次级债带来的巨额损失、粮食价格的上涨……

但总体而言,相似之处还是非常有限。经济史学家把大萧条的原因通常归结为消极的美联储没有阻止银行的恐慌,货币供给的急剧减少导致紧缩时代的到来。如今,没人能指责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过于消极——冒着导致通胀蔓延的风险,美联储果断地大幅降息,并与财政部一道不断给金融市场做人工呼吸:拯救贝尔斯登、房利美和房地美……

真正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如果全球经济真的陷入衰退周期,这个周期会有多长。

现在,人们都接受了经济周期存在长、中、短三种周期的说法,并接受每种周期都存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的划分。关于长周期理论,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最为有名,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产业革命时期”、“蒸汽和钢铁时期”以及20世纪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后来,人们又把“福特制和大生产”技术革命和“信息和通讯”技术革命作为第四个和第五个长周期,我们正处于技术革命带来的第五个长周期中。每个长周期约48-60年。

中周期理论最为有名的是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s)。经济学家朱格拉把1970年以后的世界划分为3个完整的周期,每个周期的长度在7-10年。第一个周期从19751982年,跨度7年。起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引发全球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终点是第二次石油危机。第二个周期从19821991年,跨度9年。起点是1982年世界经济步入复苏阶段,终点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第三个周期从19912001年,跨度10年。起点是美国经济率先复苏,终点是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20世纪的经济周期规律中,一个明显的分界点是1970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在此之前,经济周期的阶段变化通常和经济危机相联,而在1970年代之后,经济周期改朝换代的标志通常是金融危机。典型的是1997亚洲金融危机。

按照朱格拉周期,目前的世界经济正运行于2001年探底回升以来的新周期中。世界经济增速在经历了20022004年的回升后,20052007年一直保持高位,如果710年的朱格拉周期继续有效,那么世界经济陷入下一个低谷的时间应该是在20082011年。当然你也可以乐观地说,下一波繁荣将在大约20102011年之后启动。

Tags:  经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