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路径选择上,伦敦股市正显示出超越华尔街的魅力

女王请柬

来源:2007年4月号 总第133期  |  作者:在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路径选择上,伦敦股市正显示出超越华尔街的魅力  |  阅读:

在中国企业海外IPO的路径选择上,伦敦股市正显示出超越华尔街的魅力

在700万伦敦人眼里,只有泰晤士河边“那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才是真正的伦敦市,尽管白金汉宫、国会等标志性的建筑都不在这处被叫做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的地方。 
 
应该是因为这片弹丸之地才最能体现大英帝国昨日和今天的骄傲。这是含金量最高的土地,1.4平方英里里拥挤着400家银行机构,处理着全球44%的资产交易,75%的有色金属交易,老牌的伦敦证券交易所掌控着全球31%的证券交易——每天交易额超过7000亿美元。金融城的市民拥有特权,即使是英国女王进入也要得到金融城市长的批准。 
 
这是世界资本市场的梵蒂冈。 
 
两年多前,忐忑不安的辛颖梅来到这块资本圣地,希望为自己担纲董事长的擎天科技公司在这里找到容身之处,让她失望的是一家家登门拜访保荐人后,几乎没人愿意推荐这家年收入6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家公司所在的南京是什么地方。 
 
还好几经周折,擎天科技终于成为第一家在伦敦交易所上市的中国软件企业。 
 
不过,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伦敦的金融家认为多学一些关于中国的知识对他们同样重要,几乎像变魔术一样迅速,这个古老但也最保守的资本市场的大门忽然间便向中国完全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英国券商开始主动前往被其视为神秘符号的中国寻找机会,甚至火速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开设了代表处。2006年,仅仅成立三年的英国小型投资银行益华证券就将四家中国公司带到伦敦的另类投资市场(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简称AIM,又称高成长板)上市,其中包括拥有中国最大柑橘种植园的亚洲果业公司。根据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过去两年中,在AIM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51家,同时还有6家企业登陆伦敦主板市场。 
 
为自己起了中文名字白乐威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去年一年率英国金融代表团跑了两次中国,足迹遍及重庆、沈阳这些他并不熟悉的城市,并公开承认打开中国市场是他任内的战略重点。 
 
在确保金融城的王者地位方面他不能出现失招,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认为,“与美国主要依靠本土企业的强劲实力不同,伦敦证券交易所一直是外向型市场”,正是通过完全国际化的策略,伦敦才得以维持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美国通过针对海外上市公司更佳严厉的萨班法案后,寻找其它上市地的中国公司对伦敦证交所而言是不能放过的机会。  

 
下一站,伦敦 
 
上市一年多后,南京擎天科技董事长辛颖梅很快看到了跻身伦敦证交所的效果——得到了世界范围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开始同她接触联系业务,其中不乏波音这样的知名大公司。“在伦敦上市的最大好处是同国际接轨,借此让海外的合作伙伴认识自己。”辛颖梅认为,伦敦证交所使擎天科技以最便捷的方式进入了海外市场。 
 
这样的结果甚至也出乎辛颖梅的预料,本来到伦交所上市多少有些误打误撞的意思。 
 
从2004年到2006年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中国证监会停止了国内市场的新股发行,这使很多急于融资的企业不得不转向香港、美国、新加坡、伦敦等海外市场,擎天科技就是其中之一。辛颖梅最初看中的是同南京完全没有时差的新加坡,但由于当时的中航油事件,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认可度较低,这直接影响发行价,因此新加坡市场很快被放弃。此后,擎天科技考虑了纳斯达克与伦敦AIM市场,比较后辛颖梅认为,“纳市看重的是题材,作为一家专业应用软件公司,AIM更适合我们。” 
 
这其实是当时很多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选择。互联网大潮刚席卷中国的时候,纳斯达克曾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首选资金募集地,但在在网络泡沫破灭和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之后,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对的热情迅速降温。 
 
雪上加霜的是,2006年7月,以加强公司监管为主要内容的萨班法案正式对在美国上市的海外企业生效。根据这份法案,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每年营业额须达到600万美元,同时无论是在纽约还是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控制流程都更加繁琐。“即便是按照正常程序,在美国上市也至少需要一年时间。”美国财富指数公司副董事长张朝元说。 
 
为多家企业的海外上市做过财务顾问的张朝元认为,尽管最好的中国企业仍然应该选择纽约和伦敦主板市场,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恐怕没有哪里比伦敦更合适。其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虽然同纽约一样严格,但伦敦的二板市场AIM却远较纳斯达克灵活。 
 
与纳斯达克的上市审批制度不同,AIM市场将监管权力下放到了85个保荐人手中,由他们负责上市公司的全部调查工作,调查合格后在交易所做十天前备案,十天之内这个公司没有严重问题就可以上市。一般情况下,企业上市过程只需6-9个月。 
 
但是和世界各地二板市场放低门槛同时加强监管的通则一致,AIM也赋予了保荐人更多的责任。多数市场中,企业上市后作为保荐人的投行即可完成任务,但在AIM保荐人仍然要为上市后的企业负责。而监管部门则会每年对保荐人进行定期审计,达不到要求的保荐人会被取消资格,这使得保荐人在选择业务的时候通常十分谨慎。“终生保荐人制度是AIM市场成功的关键,”祝晓健认为,这种制度使AIM市场既保持了严格的监管,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同时,成功的制度设计有可能使在伦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兼收高成长和主板市场之利。 
 
在美国,纽约和纳斯达克是两个市场完全分开,伦敦证券交易所却并非如此,AIM与主板市场之间可以打通,如果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表现良好,就可以从AIM直接“升级”到主板市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0多家公司从高增长板升到了主板。而经营状况一旦发生变化,达不到主板要求,也能重新退回二板市场。此外,相较于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市场,在伦敦上市的市盈率更高,意味着募集的资金可能更多。  
  
 
欧式口味 
 
美国市场更加严格的监管带来的上市成本上升和伦交所相对灵活的上市规则让越来越多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时选择伦敦。据统计,1999年和2000年,美国的海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规模超过800亿美元,10 倍于伦敦金融城的融资金额。而到2005年时,通过伦敦进行的首次公开发行筹集了103亿美元,远超过美国的60亿美元。 
 
不过在通向伦敦的道路上,并非所有的中国公司都一帆风顺。2007年初,以电子词典、复读机等学习产品为主的诺亚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便放弃了准备已久在伦敦上市的计划,以“鉴于目前的市场状况”为由,宣布推迟计划。 
 
辛颖梅认为,保荐人并非万能,“能不能说服投资人是企业的问题。”事实上,诺亚舟的产品几乎完全针对中国教育现状,对于大多数西方投资者来说不易理解。 
 
好在这并没有降低伦敦证交所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伦敦交易所便开始在中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布道,除了在香港设立全新的亚太区总部外,其董事经理高睿谋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种场合。与之相应的是,中国企业在伦交所上市呈现加速度,2006年AIM板上市31家,比前一年的15家整整多了一倍。 
 
即便如此,伦敦证券交易所亚太区总裁祝晓健仍然表示,企业在一定要充分考虑海外上市的风险,海外市场的投资者往往更加挑剔。 
 
此外,由于伦敦市场在地理上接近欧洲大陆,这有利吸引来自欧洲的投资者,但也使伦敦市场具有鲜明的“欧式”偏好。近两年环保、科技、生命科学类的公司受到追捧,规模庞大各类“绿色基金”几乎非环境类企业不投。祝晓健认为,深入了解市场的偏好也应该是中国企业需要耐心学习的一个方面,“上市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