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携垄断之威,有人找爹寻靠山,支付市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支付新战国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沈旭文 陈虹霖  |  阅读:

伴随着百度、新浪、盛大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在近期正式获得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以及“微信支付”概念的出炉,再加上央行出台《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已然经历了数年高速增长的第三方支付行业,似乎即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这究竟是一个合纵连横而各显神通的“新战国”,还是一个全新意义上的“拼爹时代”,答案或许兼而有之。

微信新近推出的5.0版本,在掀起“打飞机”热潮的同时,也令“微信支付”开始大规模出现于公众的视野之中。基于微信作为一款具有社交功能的即时通讯工具,在产品和客户积累层面业已取得的巨大成功,任何与之相关联的商业应用均被市场寄予厚望。正因为如此,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内,同样产生了“微信支付”可能“颠覆”现有线上第三方支付基本竞争格局的商业遐想。

相比之下,在稍早前获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新浪支付和百度旗下的百付宝,虽在市场关注度上略逊一筹,但凭借其母公司旗下新浪微博和百度空间的庞大客户资源,亦同样具备成为“线上支付新贵”的潜质。

只是,在微信微博的光环之下,上述互联网支付新势力在扩张路径和产品创新领域究竟有着怎样的战略眼光和开发实力,却至今未能在市场上有清晰体现。加之不断有支付产业链上其他机构寻求与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的消息传来,这都令线上第三方支付变局进一步的走向变得更为扑朔迷离。

而在线下支付领域,则同样是行业变局“大幕已启”而前景却不甚明朗。《管理办法》的出台,虽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承认了银行与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直接完成线下支付清算过程的合规地位,但长期享有线下支付“必经之路”地位的中国银联却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垄断地位。围绕《管理办法》的意义解读与实践路径设计,已然成为银联与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在舆论及政策层面对决角力的主战场。

“我们认为,《管理办法》已经讲得很明确了,银行可以和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进行POS直联,而无需通过银联作为中间环节进行支付清算。”一位大型第三方支付企业高管称,“但银联并没有松口,所以其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虽然都对新开放的线下市场感兴趣,可大多还处于观望状态。”

一位银联地方分公司负责人则回应称,《管理办法》“并非试图改变现有的线下支付格局”,“银联面临的压力最近确实大了一些,可是很多同行所预期的市场环境或许并不存在。”

作为在线上和线下支付均具有绝对颠覆力的行业相关方,各家商业银行对于当下变局的应对,似乎大多“谋定而后动”,不过却在“借势而为”与“亲自上阵”间隐隐显出分野。

“我们也在重新梳理支付这个产业链上存在的利润点,进而对银行支付业务的内容进行重新架构。”一位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人士指,“有的钱为什么就让给第三方支付企业赚呢?”

微信支付虚实

虽说与新浪、百度、盛大共同构成了最新一轮的线上支付变革冲击波,但“微信支付”的推出,却并未伴随着新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诞生。由于腾讯早先即有设立第三方支付企业财付通,因此同属腾讯旗下的微信,其“微信支付”业务在腾讯内部更多被定义为财付通的一大创新业务板块。

“微信支付是由财付通专门划出一部分团队,针对微信设计开发相应的业务和产品,而微信团队则主要是提供端口和技术支持,相当于搭个台子,但戏主要是财付通来唱。”一位接近微信运营团队的人士表示。

据腾讯内部人士透露,根据目前“微信支付”的初步规划,随着功能模块的加载,微信未来将在事实上兼具财付通移动客户端的角色,而微信账户也将直接关联起对应的财付通账户,进而实现财付通对微信客户资源的利用。并且,微信也将成为财付通发展移动支付或手机支付业务的主要载体。

届时,财付通本身也将形成移动支付和线下支付两大重点业务方向。“这一方面是立足腾讯自身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第三方支付行业各细分市场的利润情况。”一位腾讯内部人士称,“移动支付市场潜力巨大,而线下支付市场则利润丰厚且稳定。移动支付主要靠微信,线下支付则要把腾讯现在的电商资源向实体商户资源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7月6日,早在两年前就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深圳市财付通科技有限公司悄然变更了其“牌照”中的业务类型。在此之前,财付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所含的业务类型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在变更后,该许可的业务类型则增加了“银行卡收单”的项目。这也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财付通开始全面开拓线下支付业务的标志。

虽然雄心远大,但到目前为止,“微信支付”却并未推出任何一款与微信平台独特属性相契合的支付产品,而是将初期业务重心置于基础性的快捷支付业务领域。“财付通目前主要还是寻求和各家银行合作,在微信上搭建各银行完成快捷支付的端口。”一位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表示,“快捷支付是相对成熟的业务。所需要的,只是和银行达成协议,在微信上做些技术处理即可。独创性的支付产品开发周期较长,且具有一定风险。从基础业务做起,初步形成稳定的收入,应该还是微信支付目前的基本思路。”

无独有偶,刚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新浪支付,虽也提出了“微银行”、“支付社交化”等概念,但其初期的主体业务方向,同样放在了较为传统的快捷支付领域。前述银行电子银行人士就分析称:“新浪和微信最大的资源优势都是庞大的存量客户资源,而通过快捷支付直接将客户的银行账户与支付工具关联,则是激活这部分客户资源的最佳途径。”

微信支付以及新浪“微博支付”的“务实”策略以及两者庞大的客户基础,无疑会对现有的以终端消费者而非商户为主要目标客户的线上及移动支付机构提出严峻挑战,而首当其冲的,正是银联电子商务板块。

“银联在线上支付的主要业务来源,还是银联卡持卡人的在线消费行为。但新浪微博之类的社交工具客户端,完全可以通过和银行的直接合作,实现各类银行线上支付的集合,从而实现对银联线上业务的替代。”前述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表示。

直联“复兴”

在线上及移动支付领域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冲击,或许还只是“远方的风暴”,银联近期在线下支付领域遭遇的挑战,可算是“现实的威胁”。引发这一变局的根源,正是2013年7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的《管理办法》中,有关发卡银行与银联以外支付机构的POS机终端实现交易信息直接传输,即所谓“直联”的内容发生关键性变更。

按照新颁布的收单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收单机构(即第三方支付机构)将交易信息直接发送发卡银行的,应当在发卡银行遵守与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的协议约定下,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在以往规定中,收单机构的交易信息必须通过相关银行卡清算机构(即银联),才可以发送给发卡银行。

而围绕收单管理办法上述条款的真实含义,银联和银联以外的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干脆发生了一场短兵相接的“定义争夺战”。

“央行这次的规定,相当于是承认了目前有的非银联POS机直接把交易信息发给发卡银行的事实。而且没有继续坚持非银联支付机构必须介入银联网络传送交易信息的强制性规定。”前述第三方支付企业高管称,“所以央行的意思很明确,起码是有条件允许直联业务的开展。”

对此种解读,银联方面显然不甚认可。前述银联人士就提出,央行新规只是对一些“历史遗留”的直联情况提供解决思路,并不代表央行已经对直联业务正式“放行”。“央行的新规是通过加强规范的形式处理已经存在的直联行为,避免各方利益出现重大损失。总不能把规范过去的违规行为等同于允许出现新的违规行为吧?”

有意思的是,作为收单管理办法制订者的央行,不仅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对此避而不谈,而且始终对银联及其对手们的争论保持沉默。

作为另一当事方的发卡银行显然大多选择站在了银联的对立面。或许正因为如此,在行业争论的同时,部分银行的直联业务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银行原来也有过直联的尝试,当时是银行自己布设POS机,结果不久就被央行叫停了。如今重新发展直联业务,银行至少有两方面的推进动力。其一是价格,其二是交易速度提升。”前述银行人士表示。

按照传统的交易信息传递模式,银行需要为使用银联的网络及信息接口支付相应费用。而依托线下支付领域的垄断地位,银联在定价方面理论上只需要受发改委和央行相关规定指导,具有极大自主权。不少银行则一直对此颇有微辞。伴随着更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以“直联方式”介入线下支付市场,银行压缩结算手续费率的空间也大为增加。

当然,监管竞争的阴影或许更令银联感到尴尬。同样是在近期,银监会召集支付清算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商讨行业准入规则,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开放支付清算行业的某些细分领域,这同样被视为支付行业进一步去垄断化的标志。隶属于央行系统的银联,对银监会政策的影响力显然薄弱得多。

“有些人认为线下支付领域是接近饱和的红海市场,但这完全是由于银联独占了大部分市场空间。一旦清算转接市场全面开放,那么红海很快就会成为蓝海。”前述第三方支付企业高管表示,多家国内排名靠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近期都开始重点关注线下支付领域,“互联网概念这么热的情况下,这么做(关注线下)不是偶然的”。

“拼爹”2.0

曾有业内人士调侃,要在第三方支付行业中占据竞争优势,最典型的路径就是“拼爹”,“这个竞争传统和银联同时诞生”。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拼爹”也开始进入“八仙过海,爹各神通”的升级版时代。与之相应的是,部分无爹可拼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开始寻求更具差异化和不可复制性的发展策略。

随着近期互联网企业新一轮进入支付行业的热潮,第三方支付企业依托母体资源的发展模式,除去新浪、百度及依托网游平台的盛大盛付宝外,更多则是电商企业建立的支付机构,这类支付机构的典型代表,正是淘宝平台的支付宝以及京东商城的网银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微信支付以及新浪支付初创期的“蹒跚学步”,多数电商企业给予旗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源输送,已经不仅仅停留于客户资源嫁接的基础层面。部分电商系支付机构虽然坐享电商日常经营资金消费带来的流量收益,但也开始介入类现金管理或供应链金融业务,实现母体金融资源、物流资源向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输送。

“对电商平台而言,如果没有新浪微博那样的用户基数,以及支付宝那种先发优势,那搞支付机构就必须从增强用户黏性及商户资源积累入手。”前述第三方支付行业人士指,“这一方面必须依赖于如阿里小贷这种供应链金融类的附加业务,另一方面则或多或少会介入现金管理类业务。其实在余额宝之前,汇付天下就已经推过天天盈的基金理财产品,而多数电商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都要开展这个业务。”

在这些方面,银联似乎还是落在了后面。不过,银联在银行清算接入方面所积累的独特资源,却依旧具有较强的不可复制性。这或许成为银联应对互联网企业支付冲击的最坚实壁垒。

“互联网企业和银行打交道依旧是新手。”前述第三方支付机构高管表示,部分大行在合作谈判中的强势态度,也令一些试图开展快捷支付的大型第三方支付机构陷入尴尬困境之中。

一位银行对公业务人士就指出,部分银行已有自行创办电商平台的考量,而“线上支付”则几乎可算是银行最熟悉的电商业务领域,因此“有些谋划已定的银行,就不愿再与支付机构进行过多合作”。

据其透露,在微信支付与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初步洽商中,这家大行便几乎拒绝了财付通方面的多数合作邀请,“连模拟测试都不同意”。

 

Tags:  支付新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