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移动支付标准竞争者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转身走到了一起。日前,银联董事长苏宁、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共同宣布,双方一起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正式上线,目前两家的TSM平台已实现了对接,接下来将联手推动NFC手机钱包大规模商用。

中移动银联携手 移动支付告别“小打小闹”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陈虹霖  |  阅读:

 

昔日的移动支付标准竞争者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转身走到了一起。

6月9日,银联董事长苏宁、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共同宣布,双方一起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正式上线,目前两家的TSM平台已实现了对接,接下来将联手推动NFC手机钱包大规模商用。

此时,台下坐着三十多家银行的高管,其中浦发、光大、中行、中信、广发、民生、上海、北京等8家银行已接入银联的TSM平台,未来更多银行也将陆续接入。

此前,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已单独和中移动合作,通过直联的模式接入该系统。“中移动的直联模式需要银行自己开发系统,相对更个性化,但需付出较大的前期成本。一些不想在这块投入太多的银行,就可以先通过对接银联的TSM平台,去实现一些基本的功能。浦发银行现在是两种方式都有合作。”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薛建华告诉《环球企业家》记者。

而相比浦发银行等单家金融机构和运营商的合作,中国银联的全面介入使得移动支付已然走出“小打小闹”阶段。

“截止到目前,已有9家银行的13个电子卡应用可在该平台上使用了。”中移动的市场经理马先生告诉记者,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通过该移动支付平台,可在支持NFC(近距离无线通讯)功能的手机上下载银行卡,实现电子现金充值、远程消费和商户现场小额快速交易等,未来还将支持现场大额交易。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透露,今年手机钱包将作为移动支付的重点业务进行推广。

随着上述“手机钱包”应用的大规模推广,出门不带钱包,只要拿上手机就可以坐公交、乘地铁、去商场或者便利店购物,甚至可以手机一碰就轻松地在朋友之间完成转账汇款,这样的生活场景也许很快就能在国内变成现实。

“你首先需要拥有一款NFC手机 ,然后需要到移动营业厅办理一张支持移动支付的SWP-SIM卡。在手机上安装‘手机钱包’客户端后,就可在线申请相关银行的手机钱包。”上述中移动市场经理介绍道,“在使用时,用现有的银行卡向手机钱包中充值,目前大部分是通过借记卡空中圈存,额度为1000元,小额支付时只需在印有快闪的pos机上挥一挥手机,不用输密码就可以实现支付。”

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疑惑的问题莫过于“手机掉了怎么办”, 对此薛建华认为,公众产生这种担忧主要是对NFC手机支付功能不了解,因为NFC手机支付功能只不过是把现在的钱包和手机整合到了一起,客户并没有因为使用NFC手机支付业务而承担更多风险,只要大家能和现在一样妥善保管手机、钱包,那么手机支付将给我们带来手机、钱包合二为一的便捷。

不过,对于客户而言,要使用这款产品必须更换手机和SIM卡,成本不小。这也是该模式接下来实现大规模推广的障碍之一。另外,目前不是所有的智能手机都支持NFC功能,也不是所有的pos机都能闪付,对于用户来说,便利性体验大打折扣。

模式之争

实际上,移动支付、手机钱包早已不是新鲜概念,市场上曾相继出现过不同的模式,但没有一款真正广泛流行起来。

根据实现方式不同(或者  说根据安全单元SE所处的位置不同),手机支付大致可以分为“SD卡方案”(SE位于SD卡中)、“全SIM卡方案”(SE位于SIM卡中)、“全终端方案”(SE位于手机中)、“终端+SIM卡方案(即目前采用的NFC-SWP标准)”,另外还有手机贴片卡这样的过渡方 案。

“其实之前对于究竟哪种模式会在国内市场上成为主流,各自心里都没谱。”一位不愿具名的移动支付资深从业人士称,“模式之争,也是利益之争,这涉及到结算时资金流走哪个渠道、手续费如何分成等一系列问题。运营商、银联、银行、手机厂商各自都在盘算着每一种模式自己要付出的成本,能分得的利益。”

SD卡方案是银联最早想要推广的模式,它的优点在于将移动支付功能内置在SD卡中,用户不需要更换手机,而且POS机的升级成本较低。“更关键的是银联通过这种模式,绕开运营商,想要掌握移动支付的主动权,如果推行SIM卡模式则必须依靠运营商。”上述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SD卡作为手机的外设,内部的薄厚大小很难统一,“ 另外那张SD卡,加了智能应用以后要卖120块钱,这么高的成本谁来承担?用户不可能为了一个支付而承担这么高的成本,如果只由银联承担,那么它做这个的成本会非常高。”

2011年底,工信部表示移动支付将主推SIM卡方案与NFC全终端方案,银联的SD模式落空。

中移动前期则主推2.4GRF-SIM卡方案,基于2.4G支付标准的“全SIM卡方案”,把设计的芯片、天线集成在SIM中。由于该方案需要将资金流和结算纳入中移动主导的后台平台,遭到银联抵制。并且随着13.56MHz 支付标准的确立,该模式也就逐渐被废弃。

无论是SD,还是全SIM卡方案,银联、中移动首先都是考虑到不用在手机终端上做投入、缩短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同时也掌握主导权,且用户的更换成本低易推广。

相比前两种方案,“全终端方案”则需要和手机厂商合作,将芯片、银行卡和天线等都安装在手机终端上,不需要换卡。

之前,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相继与HTC合作全终端定制机便是采用该模式,主要是考虑到该模式是直接与手机厂商合作,后期结算也就直接对接银行系统。不过其缺点在于对于用户来说更换手机的成本太高。

招行和浦发与HTC合作的上述全终端机产量非常之少,基本上已停止推广,原因也在于价格太高。经过各种尝试之后,运营商、银联、银行各方开始意识到,在国内要大规模推广手机支付,必然需要相互间的合作与妥协。

2012年6月,银联与中移动双方在上海签署了《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就采取全球最为普遍的NFC-SWP技术标准达成一致意见,这标志着国内金融行业在移动支付模式采用上首次达成共识,这也是利益各方基于现实问题相互博弈妥协的结果。

NFC-SWP为全球统一标准,全球已有超过45家主运营商采用此标准,此标准下对应的是“终端+SIM卡方案”,安全单元SE位于SIM卡中,需要SWP-SIM卡和支持该卡的NFC手机这两个硬件基础。而这类手机的改造成本比全终端形式要低很多,并且支持NFC功能的手机是未来厂商的生产趋 势。

此次“手机钱包”应用就是基于NFC-SWP技术标准,在这一方案中,运营商、银联、商业银行、手机终端厂商都要参与其中,各司其职,运营商负责推广SWP-SIM卡,并与手机厂商合作更多支持NFC的手机,银联则主推pos机终端改造,银行则负责进行拓展用户。这也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市场主推的模式。至于各方在成本投入和收益分成上的安排,目前还不得而知。

浦发、招行争抢先机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金融的发展道路,很可能是十年前网上银行业务历程的翻版。”薛建华认为,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下一次产业变革的方向,移动金融所带来的变化将不亚于互联网,如果一家银行不能跟上这个步伐,将可能对其业务造成本质影 响。

对于移动支付市场,各家银行的重视程度不一,浦发与招行无疑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浦发在移动支付上的发力得益于中移动的战略入股,2010年3月中移动入股浦发。2011年11月双方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据浦发内部人士透露,中间的谈判花了八个月的时间,2011年12月底双方正式启动手机支付项目,接下来双方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把整个系统对接好。随后便陆续推出手机贴片卡、全终端手机和NFC-SWP手机。

与中移动合作后,浦发在移动支付产品的设计上,一直都保持着一定的领先优势。

在多家银行接入银联TSM系统实现移动支付功能之前,浦发在今年5月份就宣布与中移动联合推出首个NFC手机支付产品。

“我们的模式还是有一点不一样。其他银行目前还是一个单一的电子现金概念,把借记卡中的钱转移到现金账户中。我们想做的是一张完整意义上的银行卡。”薛建华说。目前浦发加载进NFC手机SIM卡里的银行卡已包括两个账户:一个是中移动浦发联名卡贷记账户(信用卡);一个是电子现金账户(其功能类似交通卡)。客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用贷记账户凭密码进行支付,或者电子现金账户进行“闪付”支付。

“很快我们还会再加载借记卡账户进去。”薛建华称,只要有一部三星S3手机和一张浦发NFC手机支付SIM卡,就可将浦发的借记卡和信用卡通过手机App生成并使用。

另外,浦发与中移动实现了总对总的系统连接。,如果客户想开通浦发银行NFC手机支付功能,可在中移动各营业网点直接办理,一站式服务,而如果开通其他银行的NFC手机支付功能,需要奔波在银行和运营商之间办理相关业务。

不过,中移动与浦发的合作并不具有排他性。去年中移动与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一度被解读为中移动不愿局限于浦发一家银行,转而“另寻新 欢”。

对此,浦发相关人士称,“实际上三方之间一开始就有高度紧密的两两合作关系,银联和移动的接触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浦发和银联的接触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今年2月份,招行与中移动宣布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NFC -SWP模式开展合作,实现符合银行规范PBOC2.0等系列标准移动支付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现金应用、贷记卡应用等一项或多项金融支付应用。

目前,用户已可以通过中移动的NFC手机钱包客户端下载招行的借记卡、电子现金等金融服务。

一直以来,招行对发展移动支付也颇为积极,前行长马蔚华更是在招行推出手机钱包时提出,招行未来将通过使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动终端设备上,达到“消灭信用卡”的战略目标。并且招行在选择合作方时,并不限于与一家运营商合作。去年底,该行就携手中国联通宣布推出了基于SWP-SIM卡模式的名为“联通招行手机钱包”的信用卡手机支付产品。

在和运营商合作方面,浦发也相当清楚不能仅限于与中移动一家合作,“实际上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我们都有接触过。和联通之前也在谈合作,不过他们和招行的那个模式已经停下来了,主要因为功能缺陷,接下来他们自己也要改变模式了,我们也就没谈了。”薛建华称。

 

来日方长

其实,在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还未完全确定下来之前,银行、运营商包括银联都是希望寻求多方合作,增强势力。最近,中国银行与中国电信签署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双方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之前,中行也和银联进行了合作,接入了银联与中移动对接的移动支付平台。

然而一方面是各家银行、运营商、手机厂商打得火热,一面却是表现惨淡的用户市场。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其中,近场支付占比仅为2.6%。大部分由远程产生,因为远程交易相对比较简单。而近场支付第一个需要有用户手持设施的支持,第二个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一个消费环境的支持。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移动和银联的合作,便是在这两点上进行了明确分工。中移动主要负责拓展手机终端,未来让更多的手机支持该模式的移动支付;而银联则负责受理环境的改造。

中移动终端公司总经理助理唐剑峰透露说,预计到9月底,将有超过20款TD NFC手机上市,其中有数款会支持TD-LTE,涵盖国内外主要手机品牌,价位全面覆盖从500元到5000元各个档位,且今年计划销售NFC终端超过千万台。

而银联方面则表示,目前已经有130多万台POS机实现移动支付功能,“大概占到四分之一左右,将在2015年实现所有POS机改造”。

薛建华认为,“现在整个市场还在起步阶段,要让移动支付成为手机的基本功能之一或许要等到2015年左右,目前主要任务依然是拓展用户群。”对于各家机构趋之若鹜的移动支付,未来若用户量上不去,之前的投入一切等于零。

而用户群的培养则需要更多的银行参与其中,进行市场的普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招行、浦发、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表现积极之外,大型国有行和地区城商行还以观望为主,前期投入并不多,“主要考虑到未来市场和商业模式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一些银行在成本投入上还是有些犹豫。”上述移动支付资深从业人士说道。

不过,随着上述银联与中移动的手机支付平台上线,尤其是通过银联TSM平台接入的模式,给以观望为主的银行提供了尝试机会,随着更多的银行接入该平台,未来用户量的爆发式上涨或许指日可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