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亚洲、懂中国的星辰会继续平庸吗?

尴尬的“中国通”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  |  阅读:

 

乏善可陈,恐怕是对星展银行2012年在中国发展状态的最好概括。

在2011年净利润历史性地超过5亿元之后,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星展中国”)公布的2012年报显示,星展中国2012年营业收入为19.77亿元,同比增长约3%;净利润仅为3.06亿元,同比下降42%。

对于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的星展银行,这样的业绩表现让人有些失望。

“外资银行中,2012年业绩下滑的并不少见,有一些共性的原因,比如来自利率市场化和中国经济形势的冲击。”一位接近星展中国的外资银行人士称,“但另一方面,星展也有其自身的困局,包括本土化进程的落实、投资周期的把握、母行的经营策略和投资力度等,这些共同导致了目前星展在中国发展的现状。”

作为一家植根于亚洲的中型外资银行,星展自诩“懂亚洲、懂中国”,在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进一步开放之后曾渴望一展拳脚,打破中型外资银行在华无所作为的沉闷。踌躇满志的星展当时高调宣称将在短期内加速布局,把网点数从5家扩至30至40家,并计划在5年内跻身外资行的“前五位”。

但是从现实环境来看,星展中国仍将面对继续平庸的事实。

承压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银行业都在面临的挑战,但对外资银行来说,跨越这个坎的难度更大一些。

“利率市场化使得外资银行的贷款利率下降得非常快。加上2012年两次降息,外资银行普遍息差收入降低。”上述外资银行人士称。星展中国2012年报显示,受到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降息周期资产重定价影响,星展中国利息收入为39.57亿元,同比增长18%;利息支出达20.66亿元,同比增长80%,进而导致利息净收入下降14%。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同样存在,但是对资金来源更单一、资金成本更高的外资行来说,无疑冲击更大。

压力来源于资金成本。“资金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存款,一是同业拆借。”一位星展中国人士称。

星展的存款较大比例来自对公,而个人存款的贡献力度并不大。“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上述星展中国人士称,除了外资行开设网点的审批之外,星展中国本身的风格也不是以网店规模取胜,同时中国客户更愿意选择中资银行进行储蓄,双方面的原因导致星展中国相应的配套跟不上,降低了对个人的吸引力。

截至2012年底,星展中国在上海、北京、深圳、苏州、广州、天津、南宁、东莞、杭州和重庆共拥有10 家分行和19 家支行。个人网上银行服务则于2012年5月才正式推出。

在同业拆借上,星展中国也很难获得优势。“同业拆借利率与银行规模有关。像星展中国这样的中型外资企业,在人民币同业拆借上很难获得非常低的资金。”上述外资银行人士称。

刚性资金成本之外,还有来自经营方面的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外资行也普遍较高。这导致星展中国的成本收入比从2011年的63%跃升至2012年的80%。而中资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多在20%至40%之间。

“另外与其他外资银行相比,汇丰、渣打等进入中国时间较长,布局很早,已经经过了沉淀。而星展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很多业务比如零售银行还在投入期,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看见成果,这也是星展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上述星展中国人士称。

特色难觅

中小企业业务曾是星展中国的强项。

“在星展中国首任CEO刘淑英时代,他们提出的SME(中小企业)战略还是十分先进的。星展中国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发力于南方,当时借鉴了淡马锡的‘信贷工厂’模式,也就是业务授权+风险授权双线模式,而非传统的审贷会,审批流程非常迅速,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口碑。”上述星展中国人士称。

在华进行中小企业战略发展初期,星展曾经对优势行业有过精准定位。而星展集团最主要的亮点就是贸易融资,在东南亚、中东、欧美都有业务。在刘淑英时代,星展为中国内地市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包括简单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设备融资、保理服务,以及公开招股、兼并收购等投资银行服务。

“但是之后金融危机爆发,总部对此不太认可,资源投入也有所降低,星展在贸易融资上做得也就不那么好了。”上述星展中国人士称。

“星展银行在亚洲做的是综合银行,包括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银行、企业银行以及投资银行、财资业务等,但是从现在的情况看,并没有明显的特色和亮点,我认为总体是比较中庸的。”上述外资行人士称。

2010年底星展中国全面接手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在华零售及中小企业业务,可以算得上是星展近三年在零售业务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这笔交易,星展中国的存贷比得以下降至75%的监管红线以下;但是之后在机构扩张、物理网点布局上,星展作为较少。

相对零售业务之外,对公业务是星展中国利润贡献的主力军。2011年,星展中国全年净利润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较上一年翻了一倍,营业收入同比上涨65%,其中最主要的利润来源即是对公业务。但是2012年面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整体疲软,星展中国的对公业务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所有外资银行在中国,最吃香的一块业务就是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但是2012年中国经济出了一些问题,许多大型央企出现亏损,监管机构对于海外并购的审批也更加严格。在这个背景下,几乎所有外资银行都受到了很大冲击。但是相比较而言,汇丰、渣打等外资行因为有全球的运营网络,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而星展则主要聚焦于亚洲市场,如果中国企业收缩,阵痛就更加剧烈。而且由于星展集团内部的组织架构,星展中国还要面对星展香港的竞争。”上述外资行人士称。

本土化的尴尬

出身亚洲的血统被看作是先天优势,但有时这一优势只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看上去很美”。

“星展银行本土化程度不够,这与母行的战略部署有关。据我所知,许多外资银行比如花旗银行,高管层基本都是本地培养的干部。但是星展中国没有注重本地干部的培养,高管层中仍以新加坡人和香港人居多,这也可能是本土化人才并没有列入整体考核计划的缘故。”另一位星展内部人士称,“当然从做业务的角度,这些高管非常专业、敬业和高效,但是对文化和市场环境,却未必那么在行。”

而上述接近星展的外资行人士则表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像花旗、汇丰这样母国是欧美国家的外资银行,本土化是非常必须的方针,因为他们完全不懂中国,从母行派来的银行从业者未必会说中文。但是星展的母国是新加坡,这就非常尴尬。一方面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非常紧密,新加坡人也能说一口流离的中文;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甚至整个文化氛围、人情世故的处理,他们不能理解,在业务拓展时有时难免有心无力。”

对于星展中国而言,十余年来经历过业绩的高峰低谷,也经历过母行经营理念和资源投入的战略调整。在上述星展内部人士看来,星展中国如今又有了较好的发展机遇:2012年4月,星展集团对星展中国增资23亿元人民币。而2012年6月,星展中国CEO再次易主,从刘淑英的继任者新加坡人张在荣更换为前瑞信方正董事总经理葛甘牛。

“星展的组织架构决定了其高效的决策和反应机制。因此换一个领导者,整个银行的风格、发展方向也会迅速随之发生变化。”上述星展内部人士称。

如今,且看葛甘牛如何带领获得集团增资后的星展在华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