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资金

担保圈自述赚钱“门道”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贺颖彦   |  阅读:

在中国,一个隐身幕后的行业尽管规模不大,却成为金融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2009年年底统计,全国的担保公司大约有12500家,但其中大部分是为房贷、车贷提供担保,不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而真正对金融体系运行产生影响的,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融资性担保公司。
 
这类担保公司有一个很诡异的业态。按照2010年3月8日七部委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应该全部是现金。为了保证担保公司的偿付能力,至少8成应该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放在银行账户上。用来做投资的部分只有20%,而且只能投资信用较高的固定收益产品。
 
担保公司对单个企业最大的担保限额是该担保公司净资产的10%,担保公司担保的全部金额不超过注册资本的10倍。理论上讲,能够和银行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的企业都应该满足这个要求。
 
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成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一家小型担保公司人员对记者表示,“如果一个担保公司注册资本1亿,那么意味着这些钱里的80%都要投资于收益率不超过5%的定期存款。担保公司的平均保费水平大概是是2.5%。这样算下来,就算这个担保公司把信用额度用尽,担保10亿的贷款,每年的保费收入大约为2500万,利息收入不超过5000万,加在一起也就7.5%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且这个水平几乎是担保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极限了。”
 
“这就是个典型的低收益、高风险的行业。”该人士说,“但是最近两年,单是北京地区,注册资本在10亿以上的民营担保公司就有很多家。他们有自己的赚钱路子。”他所说的赚钱路子,即是在资金的运作上。
 
这种操作分为两块,注册资本变成理财或者交给某某投资公司投资,或投入某某项目。如果进一步追查这些投资公司,就会发现,他们可能是空壳。  
 
不仅仅是这样。担保公司一般会在公司的贷款中截留一部分用作保证金。
 
“出事的中担担保公司之前在业内就很有名,他们最高的时候可能会截留50%以上。一般在30%。中担担保出事以后,账上说得清楚的也就一两亿。”他表示。
 
而掏空注册资金、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在业内非常常见。对于这种公司,一旦发生代偿根本没偿还能力,所谓承担风险就是空谈,“这种担保公司就是个无本生意,所以才有资本对他们趋之如骛。”他说。
 
但这种皮包公司,为何能逃过合作方即银行的层层监管?融资性担保公司必须进入银行的认可体系才能获得贷款。“银行的审核流于形式,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够强。”另一位北京担保公司中层表示,一般银行只要求担保公司提供简单的资料,比如营业执照、章程、审计报告、报表、评级报告等,以确定担保公司的基本财务情况和担保能力。
 
但实际上,类似的审计报告、报表,评级报告可信度不高。前述小型担保公司人员表示,“事务所和评级机构这种弱势部门根本惹不起客户,稍微做一下沟通,就能出具一份非常漂亮的报告。而很多银行人员对企业客户提供的报表不加审验,对审计报告非常迷信。”
 
“银行的客户经理都背着一堆贷款指标,只要担保公司是总行或者分行审批的,出了事也是总行审批的过错,自己走的程序合法合规合理。自己只要完成贷款指标就可以拿到自己该得的那份钱了,干嘛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前述小型担保公司人员表示。
 
很多担保公司的负责人跟银行体系内的人是亲属甚至夫妻关系。实际上,担保公司已经成为银行体系内的人把贷款资源变现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在这种形同虚设的审计体系下,一批皮包公司似的担保公司能进入信用体系就毫不奇怪了。“不客气的说,只要银行体系稍微能够认真一点点,把审核标准提高一点点,中国现在的担保行业就得倒掉一大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