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香港市场对它意味着什么?

海通新起点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贺颖彦  |  阅读: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用来形容4月27日在H股挂牌上市的海通证券恐怕再合适不过。这家中国老牌券商因为市况延迟多时之后,终于走出了登陆H股的关键一步。
 
与国际化程度更高、管理层更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中信证券相比,海通证券并无过多优势。但在香港市场更深的布局—海通证券是在香港设立子公司、开展投资证券交易业务最大的两家券商之一,以及赶上了“好时候”,使得这次上市过程终于顺利实现。
 
截至4月20日结束公开认购,海通证券在面向香港市场的公开发售部分和国际配售部分分别实现1.8倍和4倍超额认购,并以接近招股区间下限的每股10.6港元定价,不考虑超额配售,其总募集金额达130亿港元,是今年以来全球市场募集资金最多的项目。
 
上市暂停
 
对于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来说,海通证券H股上市恐怕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作为中国资格最老的券商之一,从2007年借壳都市股份成功完成A股上市之后,海通证券就一直在力求进入券商的第一阵营。而成为第一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券商股,也是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引人注目的一场赛跑。
 
海通证券本来占有优势,其在香港设立的证券子公司海通国际深耕多年,已经在港股市场上市,在证券交易业务、融资融券业务以及企业融资业务上平衡发展,其客户也主要为香港人。相比之下,中信证券在香港市场上主要以为企业融资的角色出现。
 
不过相对于中信证券豪华的国际化团队,海通证券的管理团队为清一色的国内背景。“香港投资者对内地券商的竞争力并不十分看得懂,路演能力是海通的一块短板。”一位不愿具名的香港基金业投资者表示。
 
在2011年年底正式启动H股上市之前,王开国就表示,在中信证券之前,海通证券就有了在H股上市的盘算。其核心诉求,即是在彼时拥有的260亿人民币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资金量,以摆脱资本金束缚,开展创新业务。
2011年下半年香港市场一直处在波动之中,进程更快的中信证券在一片冷淡声中艰难上市,公开发售部分认购不足,依靠转拨至国际配售完成了艰难上市,但上市首日即一度暴跌10%。随后跟上的海通证券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就在海通证券信心满满的进行H股上市前推介首日,其A股股价却出现大幅下跌,当日下跌5.18%,领跌全部券商股。而海通方面则对机构投资者压价公开表示了不满。王开国在2011年12月4日记者会上称,海通被“严重低估”。
 
在经历延迟定价无果之后,海通证券暂时中止了H股上市计划,但将再次重启的窗口选在了今年的一季度。
 
背水一战
 
卷土重来的海通证券在4月继续开始冲击港股市场。尽管融资方案并未发生改变,但其在发行的决心上显然已经有了更大的动作。
 
4月6日,海通证券发出了一份十分亮丽的3月财务简报,报告显示,海通证券母公司实现净利润7.57亿元,营业收入也达到13亿元,截至2012年3月31日,净资产为460.16亿元。
 
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在债券承销方面呈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年初至2月底承销金额达361亿元,规模列券商第一。此外,海通证券“两融”余额和交易额的市占率分别达到9.57%和12.72%。
前述香港投资者称,这是典型的“冲量”做法,将一些短期效果能够做得比较好的业务做得漂亮一些。
 
根据海通证券H股上市招股说明书,此次发行中引入的基石投资者增至11家。一位接近此次发行的承销商人士称,“在蛰伏的5个月里,海通和承销商做了极大的努力。”
 
有消息称,海通证券要求在去年募股交易中担任全球协调人的五家银行引入投资额至少1亿美元的基础投资者,否则可能被取消承销资格。
 
而此次发行,为国际配售引进11位基石投资者认购5.77亿美元(约45亿港元),占集资总额约33%。而在连日来的国际配售中,又获得了中投、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国寿、平安保险等机构投资者认购。
 
不过,招股书显示,基石投资者之一的太盟投资集团(PAG)认购价值3亿美元的海通H 股,其中一半资金通过工银国际安排的银团贷款获得,并将同等价值H股作为贷款抵押;另一位基石投资者凯基证券旗下凯基金融以同样的方式向汇丰借贷,认购三千万美元股份。
 
一般基石投资者进行的是长线投资,通过短期拆借获得资金进行投资,值得玩味。前述香港投资者认为,这是典型的“强弩之末”,显示海通为了顺利上市,已经动用了一切力量。
 
创新推力
 
2011年,A股市场大幅调整之下,券商自营几乎全行业覆没。而在一片亏损之中,海通证券录得14.16亿元的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3.83亿元。而在利润中,衍生品的投资收益成为最重大的推动力。在投资收益中,海通配置衍生工具取得的投资收益为9.41亿元,是前一年的40倍。
 
东方证券分析师王鸣飞认为:“这个创新业务已对公司某些业务部门产生明显甚至关键影响,已经占自营业务收入50%以上。”
 
随着证监会对券商风险资本标准计算的松绑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措施出台,券商全行业似乎在酝酿新一轮的创新高潮。而海通证券在创新业务方面将更有主动性。
 
招股说明书显示,海通证券将把其中约45%的资金用于融资融券、另类金融产品投资及直接股权投资等创新业务,另外一个募投资金大的投向则集中在海外收购,这类动作将会耗用35%的资金。
 
海通证券已经拥有海通国际这一上市公司平台,借由此平台进行收购也是顺理成章。在国内券商行业投行与经纪业务两大业务还占到公司收入中非常重要部分的前提下,海外更加宽松的金融创新环境显然有利于券商从过度依赖市况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不过,海通证券是否具备足够的国际化团队和管理能力进行海外并购,在前述香港基金业人士看来,还需要假以时日。
Tags:  海通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