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上位可期?

银行重新分级临近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廖灵君  |  阅读:

“我们准备了很多年,想摘掉城商行的帽子,成为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是过去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目标。”一位中型城商行人士称。

今时今日,这样的追求似乎顺理成章。

随着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一批城商行迅猛崛起,不断拓展版图,但城商行的身份在异地扩张上面临监管愈来愈强的约束,特别是去年两会期间,部分城商行受到高层点名批评之后。与小股份制银行在银行资质和市场地位之间的对比,令部分城商行感觉巨大心理落差,谋求全国性牌照愈来愈成为一些上市城商行破除制约的现实需求。


“银行重新分级是目前监管层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已经开始探讨了。”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纠结许久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之间地位错位问题,或将摆上台面。

酝酿重新分类

“事实上,银监会现正着手做一项工作,就是更加细化银行的分类。”一位接近监管层的银行人士称,银监会于2011年年末向商业银行下发了关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划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拟通过“规模、关联度、不可替代性(金融基础设施)、复杂性”四个指标衡量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每个指标占据25%的权重。“量化系统性重要银行是第一步,其他银行的分类调整也在讨论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银行业进行了等级划分。除中农工建等大行外,至2005年,共有十二家银行被定性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全国性业务牌照,此后,这一级银行的分类就板上钉钉,再也没有发生变化。

然而,这十二家银行的发展程度却参差不齐,至今已经分成几个梯队,资产超2万亿如招商、兴业、中信、民生和浦发,7000亿至2万亿如华夏、光大、广发和深发展,而恒丰、渤海和浙商三家银行截至2010年末的资产规模分别仅有2000多亿。

“有一些很小的银行,也是能开展全国性业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却比很多城商行都小,甚至还不如有些大银行的分行规模大,外界质疑声很多,监管层也已经意识到这其中的不合理性,并且在着手解决。”上述接近监管的银行人士表示,目前沿袭的银行分类带有强烈的行政烙印,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现状。

另一方面,一些城商行却在地方竞争格局下,逐渐成为地方政府推动金融产业化的核心主体,在新经济形势下迅猛发展。

“银行的分类由其出身而不是经营现状决定,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一位大型国有银行某部门总经理称。在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恒丰银行2010年总资产为2,741亿元、净利润为22.82亿元,作为城商行的北京银行同期总资产为7332.11亿元,净利润为68.03亿元。

随着银行业中资质与地位不匹配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用同一套标准管理不同发展形态的银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监管部门面临着调整银行分类规则的需求。上述接近监管的人士称,“积极主动地分层次管理,应该会在促进银行正视市场定位、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地位错位

城商行大股东基本为当地财政,其政务金融和公司金融业务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商行不再满足于委身“第三梯队”。

原则上,银监会要求城商行应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或监管评级在三级以上方可更名。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三十多家实力提升较快的银行,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战投,资产质量得到显著改善,达到监管标准,由此掀起一股更名热潮,纷纷脱去城商行的头衔。

“城商行踊跃更名是希望淡化地方色彩,迅速培育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下一步做准备。”一位城商行人士说。而他口中的“下一步”就是城商行志存扩大规模,实现“立足本地、走向全国”的战略计划。

2009年以来,银监会放宽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城商行开始迅猛扩张,在各地开设分行。据公开资料统计,目前147家城商行中,异地分行的数量已经接近300家,膨胀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某些全国性银行。

这一轮“跑马圈地”中的佼佼者正是北京银行。自2006年在天津开设分行后,南征北战不断,总共在全国10大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除了在国内开枝散叶,北京银行更于2008年设立香港代表处,2010年设立阿姆斯特丹代表处,其海外扩张速度丝毫不逊于股份制银行。

然而,2011年的“两会”却中断了北京银行的扩张美梦,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点名批评了北京银行,口吻严厉异于往常。此举被诸多人士解读为限制城商行异地扩张的信号,此后所有城商行新设网点申请都被“暂缓处理”,至今仍未解冻。

除了北京银行,各大城商行都对全国性头衔觊觎已久,发展规模也不逊色于一般股份制银行。比如,上海银行在上海的网点超过200家,超过总部同在上海的浦发银行,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长沙银行等银行贷款总量都占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第一位。

在各大城商行争先突破区域限制的同时,全国股份制银行排名靠后的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却面临着资产与身份不匹配的尴尬。

根据已披露的年报统计,截至2010年末,浙商银行总资产2173亿元,实现净利润16.43亿元;恒丰银行总资产2741亿元,净利润22.82亿元。

事实上,资产是现阶段银行发展的命门,这些头顶“全国性”光环的股份制银行也很难坐得住。渤海银行董事长刘宝凤就曾表示,资产规模做大,是近年渤海银行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急于扩张规模的一些小股份制银行的分支机构却纷纷爆出违规事件,负面新闻缠身,外界对其盲目扩张引发的内控不力一直颇有微词。

基于此,业内纷纷猜测规模较小、管理不够完善的几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或许会面临降级危机,失去全国性的地位。然而相关银行人士却认为贸然降级会牵扯出很多问题。

比如渤海银行设立时期的一项创新是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渣打银行,一旦失去全国性银行的身份,其扩张速度和盈利能力或许会受到冲击,这肯定不是渣打银行愿意看到的,其中隐藏的问题十分复杂。

“既便如此,重新分级的趋势也是明摆着的。”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高喊“转型”的口号之下,必须先从监管层面出台合理有效的改革方案,才能真正达到激活市场使其良性运转的目的。

银行免检构想

“重新分级管理是最近监管层提的比较多的话题,从他们的角度来讲,分级监管可以提高效率,但就银行目前的经营现状来讲,可能分级降级带来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前述大型中资银行部门总经理称。

 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虽然出身不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股份制银行的全国性牌照和城商行的地方性牌照区别很小,只是在异地设立分支行的资格审批上,全国性银行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事实上前几年我们异地开设分行也是很顺畅的,已经开设的分行也都在盈利”。

所以,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目前讨论谁被升级降级并非问题的关键,重新划定级别之后的配套政策才是大家最关心的。

前述城商行人士称,全国性银行的“全国性”优势表现得并不充分,将来如果真的能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监管强度、税收政策等方面实现差别管理,重新定级才有实际意义。

一位中型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虽然目前新分级的监管指标尚不明晰,但诸如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流动性和不良率等常规指标一直是监管关注的重点,如果重新划分银行分类,这些应该都是首当其冲的硬性指标。此外,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网点分布情况等也将会是被考虑因素。

在新的分级标准之下,监管部门或根据银行风险状况和内控水平,在市场准入、创新产品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方面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达标银行可能会获得政策倾斜,不达标的银行则相应进行整改,甚至可能对资产质量好、规模合理、风控严格且盈利能力较强的达标银行实行免检。

“免检不仅能对优质银行形成激励,同时也可以节省监管成本,形成良性互动。”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

实际上,中国金融业的突飞猛进难免让监管机构力不从心,据银监会公开信息,2010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至2011年三季度,各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已达83.3万亿元,管理体量如此庞大、构成如此庞杂的行业实属不易。

在国际上,金融发达国家如美国采取由美联储、联邦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及各州立监管部门等多个机构分角度、分层级共同对银行进行监管,监管方法也更加复杂严格,而在中国,银监会则独自承担了更多的职能。

“摊子实在太大,总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如果重新分级成行,监管层有意减轻负担,例如特批一批银行为‘免检产品’。”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不过,关键还在于标准怎么定,能不能真的筛选出配得上免检称号的机构。”

前述大型中资银行总经理则认为,监管层现在只是有重新分级的意向,但这种改革将是一个漫长而繁复的过程,“如果说‘出身论’没有道理,那怎么划分才算是有道理,这个课题需要好好研究,所以,要打破现状仍有很多铺垫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