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起来,惠誉就像一位“先知”,预测着中国经济和银行业的未来,并不断地传导给全世界。事实果真如此吗?

惠誉为何错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曾言  |  阅读:

笔者为中国金融界资深人士

去年以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对唱空中国经济和银行业颇为热衷。2010年6月,曾下调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价至“最易受到系统性风险”的D/3类。2011年4月,又把中国长期本币债信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7月18日,惠誉在一份评估35家中资企业的报告中表示,使用中国会计准则以及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这些中资企业的主要劣势指标,这些企业高企的现金储备和高估值可能掩盖实际存在的财务问题。9月8日,惠誉再次警告,若中国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实质性恶化,可能会在六个月至两年内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据称,银行信贷、地方债和新出现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惠誉对中国此举的诱因。乍看起来,惠誉就像一位“先知”,预测着中国经济和银行业的未来,并不断地传导给全世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当预测变成妄言

纵观惠誉历年对中国的主权评级报告和银行业特别报告,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间,惠誉一直把中国银行业看作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质疑从未间断,但也从未准确过。

2001年,惠誉认为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极差,即使未来几年信贷增长加速,盈利也不会同比例增长。四大行只是依靠扩大贷款规模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惠誉还表示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损失拨备很低,以未计提拨备的不良贷款占资本金的比率计算,国有银行已经在技术上破产好几次了。实际情况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加快推进商业银行改革,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不良贷款,1998年至2000年连续推出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2700亿元资本金、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000多亿元不良资产等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1999年底,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速度开始下降;2000年第4季度,不良贷款比例开始下降;2001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例同时下降, 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920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下降3.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是1997年的2.9倍,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惠誉仍坚持认为不良贷款等问题使中国的银行体系十分脆弱,中国很可能会发生银行业危机并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损害。与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中国银行业危机的导火索来自内部。同时指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并没有为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并质疑官方公布的新增贷款不良贷款率低于1%的可信度。实际情况是,2002年末,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3.95个百分点。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不良率比年初下降4.26个百分点,1999年以来新增贷款不良率控制在1.7以内,达到国际银行业优良水平。

2003年,惠誉继续认为中国银行业当时的信贷管理水平不能应对贷款快速增长带来的挑战,潜在信贷风险加大,下调了部分银行的评级。并预言,由于贷款增速过快,新不良贷款将在未来几年涌现。如果中国经济不能实现软着陆,房地产和钢铁等行业的信贷泡沫破灭将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并因此损害银行体系的稳定。四大行的资产质量问题自己已无法解决,股份制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也开始涌现。就算通过政府注资使四大行上市,但四大行是否会真正转变经营方式,投资者对四大行在完全商业基础上运作是否有信心,仍存在很大疑问。实际情况是,2003年中国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较年初下降5.32个百分点。另外,2003年12月,汇金公司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不仅补充了两家银行的核心资本,也使两家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得以深化。

2004年,惠誉认为中国的GDP增长大部分依靠投资拉动,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并表示一旦经济环境变差,商业银行的坏账会马上显现。同时,继续质疑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并为以前的错误判断寻找理由,强调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改善主要是得益于经济环境好,并坚持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被低估了。实际情况是,2004年中国实际GDP同比增长9.5%。同时,2004年也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巨变的一年。中行、建行两家试点银行的财务重组基本完成,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进展顺利。通过国家注资、处置不良资产、增加风险拨备等财务重组措施,中、建两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水平、风险拨备等主要财务指标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2004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实现利润635亿人民币。

2005年,惠誉预计中国银行业在2003年贷款高峰期的部分贷款可能成为坏账,未来几年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多呆坏账。而且进一步指出,任何坏账的核销都会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沉重负担,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率较低,资本充足率也很低。由于贷款增长放缓和不良贷款增多,2005年中国各家银行利润增长将趋缓,甚至出现利润下降。实际情况是,2005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实现利润185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00%。当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工、中、建、交四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降为4.27%(当时中国农业银行尚未进行股份制改革)。特别是,在这一年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2006年,惠誉再次放言,尽管中国的银行进行了改革,但银行系统整体依然很薄弱,银行业风险仍是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中国银行业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不可能在几年内就得到强化,中国银行业也不可能对经济周期免疫,贷款快速增长导致坏账增加的可能性依然很大,有可能使近十年的改革成果付之东流。并进一步批评中国大型国有银行IPO的速度太快,改革尚未完成,银行也未充分准备好。实际情况是,2006年,随着工商银行完成上市,中国银行业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到2006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有100家,比2005年增加了47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为77.4%。全部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比2005年底减少713亿元,不良贷款率7.1%,下降1.5个百分点。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较2005底年减少199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0.68个百分点至3.59%,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15.96个百分点至80.86%。当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前利润3379亿元,四家股改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达到14.9%,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到17.5%,整体盈利水平和财务可持续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进入2007年,惠誉仍未接受教训,依然认为会计和信息披露问题、有经验的信贷管理人员缺乏、过于关注贷款规模、腐败及风险管理改革不充分等因素使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质量面临巨大压力,并再次质疑中国银行业贷款分级和质量数据的准确性,认为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可能更高。实际情况是, 2007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50万亿元,整个行业的资本充足率首次突破8%,达标银行161家,比上年增加61家,工、中、建、交四行的整体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至2.73%。2007年底,工、中、建、交四行的总体拨备覆盖率达到104.5%,较年初提高23.7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亿元,资本利润率16.7%,资产利润率0.9%,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达到27.4%。与此同时,各股改银行在成功上市基础上,继续加强公司治理和业务流程优化建设,业务创新、风险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08年,惠誉又一次预言,中国银行业尽管盈利快速增长,但前景堪忧。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文化、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改革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就算是很差的公司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得像一个好公司,因此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要提高警惕。实际情况是,2008年,在先后经历严重自然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复杂严峻形势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9%的增幅。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同比增长31%,资本利润率达到17.1%,资产利润率达到1%。2008年底,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12%,比上年提高3.7%,超过国际监管水平。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204家,未达标银行仅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商业银行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降至2.4%,较年初下降3.7%个百分点。银行业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116.4%,较年初增加75.2%。当年,五家大型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31 %,税后利润合计3468亿元,以13.7%的资产增长实现了28%的利润成长。其中四家上市大型银行净利润增幅达到27.2%,平均ROA为1.18%,ROE为18.22%,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至2%左右的较低水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26.97%,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些国际大行相比形成明显反差。

2009年,惠誉发布“中资银行:在实体经济疲弱的环境下信贷规模激增值得关注”的特别报告,强调虽然中国银行业信贷快速增长,但国际需求减少和国内需求低迷将给投资回报带来压力,从而影响银行贷款质量。认为2008年之后,中国为刺激经济而增发的大量贷款主要流入了地方政府融资项目及房地产行业,这部分银行资产很可能出现恶化。2009年7月4日,惠誉把中国宏观经济风险评级的指标从“安全”降至和破产的冰岛同级,表示担心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未来的损失会远大于预期。并预计2009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仅为5.6%。实际情况是,2009年,中国有效遏制了外需不足引发的经济增长下滑态势,实现GDP增长8.7%。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同比增长15%。在贷款大幅增加、资本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1.4%,239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继续双降,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630亿元,不良贷款率进一步降至1.58%,较年初下降0.84%。同时,拨备覆盖率进一步提升至155%,比年初提高38.6个百分点。尤其是五家大型银行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2009年合计实现税后利润4112亿元,较2008年增长18.6%。其中四家上市大型银行平均ROA达到1.14%,平均ROE达到19.17%,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增加3.2个百分点至18.1 %;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410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81个百分点至1.51%,继续保持双下降势头,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163.4%。

2010年以来,惠誉坚持唱空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不过,与其预测相反的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伊始,中国便迅速采取行动,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并出台了相关刺激计划,以保持增长、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并改善民生,使中国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困难,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增长了9.6%、9.2%和10.3%,同期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幅则分别为5.9%、-0.7%和3.3%,全国城镇地区新增3380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上半年,中国仍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GDP增长9.6%,贸易顺差减少17.6%,内需的作用增大;城镇新增就业655万人,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从银行业来看,随着农行于2009年完成股改,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完成股改上市。股改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及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英国《银行家》杂志以一级资本和业绩表现为基础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名中,来自中国的银行从2003年的只有15家上榜增加至2010年的84家。中国成为上榜银行数目第三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到2010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比2003年仅增加了3倍,但资产利润率增加了10倍,达到国际良好银行水平。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从2002年末的2.28万亿元和23.61%(四级分类口径)下降到2010年末的3646亿元和1.15%(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口径)。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末的-2.98%上升至2010年末的12.2%,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的监管要求。所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末的6.7%提高到2010年末的218.25%,总贷款拨备率达到2.41%。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受损严重甚至破产倒闭的倒是那些被所谓的国际大型评级机构评级远高于中资银行的西方金融机构。在美国,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4月,惠誉给美国主要银行机构的个体评级基本上为最高级别的A 或B,展望基本上是稳定或积极。比如,后来破产的华盛顿互惠银行,2007年4月的惠誉评级是B, 评级展望为稳定。当时,惠誉认为尽管美国经济增长放缓,银行不良资产率略有上升,但美国大型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仍保持稳健。不过,惠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次贷危机中美国银行业却交给了它一份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答卷。而且时至今日,受房市低迷以及消费者和企业贷款意愿下降的影响,不少美国银行都面临着放贷与交易减缓的现实,很多银行的利润和收入持续下滑。在欧洲,惠誉在2008年4月给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的个体评级均在A/B 或B之间,展望均为稳定。惠誉笃信尽管经济环境不好,但法国三大银行零售业务仍保持增长,资产质量仍保持稳健。但是,进入今年9月以来,法国银行业却坏消息不断:到9月13日,法国巴黎银行股价在一年内的跌幅超过49%,兴业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股价跌幅均超过60%;9月14日,法国兴业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则被穆迪下调了信用评级,法国巴黎银行也被穆迪置于评级复评名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在欧洲,法国银行业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敞口最大。法国各大银行公布的年中财报也显示,法国巴黎银行对希腊主权债务风险敞口约为50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是对希腊已知风险敞口最大的法国金融机构。而且,法国兴业银行和农业信贷银行均在希腊开办零售业务,如果市场恐慌情绪继续蔓延,这些银行将陷入股价不断下跌但债券利差不断上涨的恶性循环。同样,惠誉在2007年10月给西班牙主要银行的个体评级基本上都在A或B之间,展望均为稳定或积极。惠誉那时认为西班牙行业盈利能力强、成本收入比低、资产质量较好、贷款拨备水平高、抗风险能力较强。但事隔不久西班牙房地产市场崩盘,该国银行的坏账敞口骤增。今年7月份西班牙银行业坏账率创下16年来新高,坏账总额增至1247亿欧元,相当于银行业总资产的6.94%。更加麻烦的是,西班牙央行9月20日称,该国房地产价格在今明两年还将继续下滑,由此,该国银行业将面临进一步的问题。面对这些事实,惠誉始而似乎有点不知所措,继而眼见情况不妙,马上开始考虑如何塑造和维护自身的形象了,它忙不迭地着手调降美国、法国、西班牙三国银行业的评级。2011年3月,对西班牙主要银行的个体评级已降至B到C之间(只有桑坦德银行的个体评级还维持在A/B),部分银行的个体评级甚至降到D;4月,对法国主要银行的个体评级已降至B或C;8月,对美国一些银行的个体评级已降至B到C之间,部分银行的个体评级还降到D。这种行为加剧了信用评级的顺周期性,加剧了金融市场投机,给上述三国的经济、金融复苏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同期,屡次被唱空的中国商业银行却依旧保持了良好的经营势头,经营绩效已全面超越西方大型商业银行。至此,人们不禁要问,惠誉作为全球著名评级机构,其职业水准何在,抑或其诚信、道德何在,因为其每次所谓的预测都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