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期后,多数外资保险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市场看到预期中的胜利

终点?起点?

来源:2010年3月5号刊 第5期 总第200期  |  作者:《环球企业家》刘冬  |  阅读:

春节刚过,中英人寿保险公司总裁张文伟便立即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商务活动:“今年是在中国经营的第八年,肯定能够盈利。”然而在大多数外资保险公司的主管的眼中,情形远没有如此幸运。因中资同行的挤压和自身的水土不服,那些曾经试图在中国大展身手的外资保险公司如今不但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好成绩,反而正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逐渐失去了耐心。

21日,中国保监会批准了中美大都会人寿中方股东首都机场将其持有的一半股份,悉数转让给上海联合投资集团,而后者则是美国大都会人寿在华另一家合资寿险公司—联泰大都会人寿的中方股东。如顺利完成,美国大都会将把两家在华合资公司合并为一家,这也是首例保险公司合并案。

减持股份,重组在华资产的不仅仅只有美国大都会保险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内地保险行业已经集中上演了几场“中资进”、“外资退”股权更迭剧目:美国恒康国际公司将所持恒康天安的半数股权转让给四家中资公司;荷兰国际集团全身退出太平洋安泰,建设银行闪电入股。

尽管外资保险公司减持乃至离去各有版本和因由,但仔细审视中国加入WTO的十年间,保险业作为金融领域开放最早、过渡期最短的行业,确已经历了一轮洗牌。有些外资保险因为抱怨非国民待遇或不看好市场已经撤出了中国,如德国格宁集团、瑞士人寿;而选择坚守的玩家中,多数还在“七年之痒”的门坎上进退维谷—通常而言,保险公司盈利回报期通常在七年左右,但在成立已满七年的13家外资寿险公司中,除中宏人寿、太平洋安泰等少数几家已实现盈利外,绝大多数还在亏损。

更直观的是外资保险市场占有份额的下滑。由于资本市场回落以及监管层要求寿险从投资型向保障型进行调整,外资寿险没有了以往在投连险和银保管道上的惊艳表现,反而在中资的挤压下从2007年起出现市场份额缩水、保费负增长的局面。

“仅平安保险一家公司,无论是寿险还是财险的保费收入均远远超过沪上所有外资公司保费收入的总和。”法国安盛集团在华投资公司上海金盛人寿的一名中层人士向《环球企业家》嗟叹。数据显示,2005年,外资人寿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度触及峰值8.9%,但其后逐步下滑;至200912月,其市场占有率已缩小至5.2%。而从保险产品设计、费用管控、个险代理人产能和银保产能比这些评价指标来看,外资寿险也并不优于中资。

外资保险困顿在何处,缘何这些在海外市场叱咤风云的跨国巨头在中国却失去了方向?

举步维艰

20098月的一个下午,汇丰集团亚太区几大掌门齐集上海香格里拉酒店,为汇丰人寿保险公司的成立揭牌,面对记者的提问,汇丰中国执行董事王冬胜十分自信地表示:“中国极有潜力成为全球最大的人寿保险市场。”

汇丰人寿是保监会最新批准成立的一家合资寿险,但与其它合资寿险“中方派董事长、外方派CEO”的惯例不同,汇丰人寿的董事长和CEO均来自外方股东汇丰保险(亚洲),中方股东国民信托则占副董事长一职。更有深意的是,国民信托的股东和汇丰保险(亚洲)同在香港,关系密切。外界看来,汇丰人寿这样的布局则意在减少中外方股东经营中的分歧和内耗—在合资保险公司中,中外方股东由于经营理念不合而产生矛盾的情形并不少见。

由于我国入世承诺规定,外资寿险在华设立公司必须以合资形式展业、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50%,因此,除了最早进入的友邦保险为外资独资外,大部分合资寿险公司都是中外股东各一名、股份各50%股权的均衡格局。而外资寿险公司的本地合资伙伴大部分是在本行业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国企,如五矿集团与法国安盛合资的金盛人寿、首都机场集团与美国大都会保险合资的中美大都会人寿。这样的联姻起初被认为是“强强联手”,但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质疑为“问题婚姻”。

除了在经营上时有龃龉,中外方股东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对保险的认知理念差异。寿险市场的培育期很长,可能710年内都不见回报,资本金用光后还需追加投资。外方深谙这一点,强调稳健经营、创造公司的内涵价值;但中方却并未做好准备,一旦不堪忍受亏损甚至割掉包袱,中美大都会被转让就是一例。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这种合资形式一直持批评态度:“这就像两个人捆绑两条腿进行‘三足’跑,不是太慢就是会被自己绊倒。”

当然,对合资形式的一味怨尤绝非是全部,不得不承认,中方股东在品牌、人脉和政府关系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合资寿险公司借力中方股东的员工资源拿下巨额团险大单的事例也不鲜见。若中外双方互相信任,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优势互补,合资模式也可以发挥得很好。

在中英人寿总裁张文伟看来,外资保险公司的困境也很难排除其自身原因。首先是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尽管同欧美成熟市场相比仍然处于初级,但很多时候,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却远远超过外资公司的本国市场,“中国一个省份可能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而从来就没有哪一个公司在全欧洲能够独领风骚。”张文伟直截了当地指出,外资公司如果带着高高在上的心态,不去虚心学习,难免会处处碰壁。

更糟糕的是,部分合资保险公司的内部管理混乱,很多外方股东虽然对外表态要在中国长期经营,但其策略却显得急功近利。在合资公司,其CEO多来自外方股东,并以香港人和新加坡人居多,但经常是工作一两年就被母公司调往其它地区,很难对中国市场有很深刻的认识。而外资公司营销员培养成本高、流失率高等顽疾也十分突出。相反,如今在华已经实现盈利的外资寿险公司中,其高层经理人均较为稳定。

此外,随着平安、国寿等中资保险从盲目拼费率、拼规模的方法中渐渐回归理性,外资保险的产品优势也渐渐丧失。凭借对市场的熟悉和对同行的活学活用,中资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要优于外资。

不过仍有勇敢者,除了刚刚进场的汇丰人寿外,包括中意人寿、中德安联、光大永明等一批外资保险公司都进行了新一轮增资,用于增设分支机构和提高偿付能力。“如果战略是对的,710年还是可以盈利。”张文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