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庞大居民储蓄这一外资银行业最垂涎的盛宴终于开始,这家一直高速扩张的老牌英资银行却不得不踩下刹车板
渣打新政
毫无疑问,能够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是件值得尊敬的事情,但是渣打银行却无暇在中国享受这种荣耀。
5月初,渣打银行向伦敦证券交易所提供的交易报告中显示,公司在2009年第一季度获得了创纪录的营业收入与利润。而在此之前公布的年报中,渣打过去一年的税前盈利增长了13%。在多数欧美银行纷纷大幅亏损之时,这个数字显得格外抢眼。
然而在中国市场,情况却远没有如此乐观,尽管渣打去年整体业务获得了27%的增长,但其个人银行部分却创下了亏损1.11亿美元的最高纪录。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渣打一度大力推销的多款理财产品从去年开始出现高额亏损并招致大批客户投诉,其中部分投资者已经准备启动司法程序。
在内外压力之下,这家老牌英资银行不得不开始了其在华转制为法人银行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员和业务调整。6月初,来自毕马威的Michael Pratt正式走马上任,成为渣打东北亚区零售银行业务主管,并同时担任中国零售银行业务主管—这已经是前渣打中国区零售业务主管叶杨诗明在去年底离职后的第二位继任者,而其一度以急速扩张为明显特征的个人业务亦开始全面进入防守阶段。“接下来一两年内渣打会对个人银行业务有个重建。”渣打亚太区总裁白承睿对《环球企业家》说。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可以被视作是外资银行应对中国日益艰难的市场环境的办法之一。如今,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客户对外资银行的贷款需求正不断下降,而在政府公布的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所创造的庞大融资市场中,大型中资银行亦占有绝对优势。为了降低成本,汇丰和花旗两家银行已经在5月中旬开始下调中期人民币存款利率,这也是多年来在华经营的银行首次将零售客户存款利率定在央行基准利率之下。
过去几年中,渣打银行始终是在华扩张最快的外资银行之一,然而在如今的形势下也不得不放慢脚步。
扩张的代价
作为最早获批的内地法人银行之一,长久以来,渣打银行在中国一直被很多人误以为是一家港资背景的银行,其实这是一家血统纯正的英国银行,于150年前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特许之下注册成立,然而,如今的渣打在英国除了一栋总部大楼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业务。自从2000年渣打出售了旗下盈利能力不俗的英国信托公司Chartered Trust后,就逐渐将全盘战场转移至亚太、中东及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市场。事实上,正是这次战略转移使得渣打没有过多的欧美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敞口,而得以在金融危机中幸免遇难。
与花旗、汇丰等多家外资银行一样,渣打在中国的真正发力是从几年前才开始,其重要的推动者便是2005年1月上任的中国区CEO曾璇。在其之前,渣打曾在市场开拓方面失去了不少机会:在2004年5月,渣打曾与汇丰争夺交行参股权失利,随后在入股光大银行的谈判亦迟迟未能获得进展,而在2004年11月购入渤海银行19.99%的股权一事上也并未如董事会所愿,达到最初设定的“以20%的上限比例入股一家具有较大网点规模的中资银行”目标。
曾璇上任后,则一改渣打往日的面貌。作风硬朗同时深谙变通之道的曾璇比其前任更善于同内地监管机构进行沟通,而在其努力之下,渣打迅速从香港、新加坡调来诸多老将支持其内地业务。渣打银行前中国区个人银行总裁叶杨诗明就是其中之一。
在2006年1月任此职位之前,叶杨诗明在渣打银行有12年的工作经历。担任渣打银行全球“优先理财”业务总监,有丰富的产品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经验。在渣打内部,叶杨诗明被评价为“最重视产品创新”,这对于当时刚刚在中国启动个人银行业务不久的渣打而言,无疑是个有力的帮助。
仅仅在叶杨诗明上任四个月后,渣打就在上海和深圳推出了“无抵押小额贷款”解决方案,成为首家提供此项创新产品的外资银行。在这款产品中,渣打提供最高贷款额度达人民币50 万元,贷款期限可长达24 个月。凡注册在上海或深圳,营业时间在两年以上,经营稳定的中资企业均可申请。而且在十个工作日内即可放贷。多年来,由于缺乏可靠的信用体系,无抵押贷款一直是国内银行业的一大禁区,渣打的这一举措在业内迅速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如今,当渣打亚太区总裁白承睿提及这款产品时依然表示,“这为渣打进入新兴市场提供了进入点,我对它的发展和经验都很满意。”但同时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渣打一贯小心翼翼的做法。
2007 年5月,渣打中国又推出了一款名为“现贷派”的无担保个人贷款产品,根据规定,这款固定利率产品无需借款人提供任何担保或抵押, 消费者只要具备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就可以向渣打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在贷款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最快4个工作日贷款就可以发放到借款人账户。这为渣打的个人贷款业务带来了迅速增长,截至2009年4月末,渣打个人贷款余额已经超过1亿美元,相比之下,同期在2007年5月推出同类产品“幸福时贷”的花旗银行截至今日的贷款余额则还没有越过1亿美元的门槛。
在经济环境稳定时,这种固定利率的产品的确能够为银行带来更高的利息收入,并具有一定的覆盖风险作用,但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教授郭田勇看来,如今的经济形势却很容易增加客户违约的可能性,而这对于银行来说则意味着亏损或坏账。
除此而外,过去渣打在个人理财产品上的过度扩张策略如今已经成了最大的麻烦。由于在网点上不具优势,外资银行从进入中国后便开始通过名目繁多的理财产品吸引中高端客户,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理财产品的设计通常更为多样化,多挂钩黄金、石油或者外汇等,其收益听上去也往往更具诱惑力。
2005年底,适逢中国股市低迷,渣打首先推出了与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并很快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注意。此后的几年中,尽管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同样推出了多种理财产品,但渣打始终是这一领域中的领头羊—自2006年至2008年,渣打银行在中国内地推出的QDII产品共计68款,在同期发行的外资QDII中居首位。
然而当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切都成了灾难的开始。
由于海外市场的影响,外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中,鲜有盈利表现,而由于渣打推出的很多结构性QDII与衍生品挂钩,加上所占市场份额大,渣打很快成为在华外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大户并引起了一系列客户投诉纠纷。这种情况下,叶杨诗明在2008年底突然离职并很快加入澳洲第四大银行澳新银行,担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渣打中国的个人业务由原东南亚个人银行CEO谢有福临时接任。
[---分页标志符---]
回归与重建
相比起近年来紧锣密鼓扩张的个人银行业务,渣打在针对企业客户的业务上始终保持着谨小慎微的作风。在过去一年中,渣打在中国的企业银行业务持续增长,盈利额达到了1.77亿美元,而在全球市场,也正是由于企业银行的良好表现才使得渣打得以实现逆势增长。
在渣打银行(中国)华东区企业及金融客户部总监及上海分行行长林远栋看来,渣打企业银行业务的增长秘密之一就是“非常专注”。
作为一家传统型商业银行,渣打在中国的业务布局始终围绕着企业客户的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今年2月全资收购摩根大通嘉诚旗下的嘉诚亚洲有限公司之前,渣打在中国市场的投行业务则是一片空白。
此外,渣打的另一重要策略是对客户的“精挑细选”。除了注重维护客户关系外,在渣打内部,企业客户被分为本地、跨国、金融机构三大类,据林远栋介绍,这三类业务的贡献比例始终被控制在比较平均的水平:“从2004年到2008年,渣打银行企业银行在中国业务增长了7倍。”而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运营风险。
事实上,渣打在新兴市场上的保守风格并非天然形成。在1990年代初,渣打曾因印度金融诈骗案大伤元气,不得不以出售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物业以补充资本金。此后,渣打在各个国家经营时便始终以极为谨慎的面孔出现。“150年以来我们第一次对比较保守的策略感到庆幸。”渣打亚太区总裁白承睿对《环球企业家》表示,这也是其个人银行业务在未来的调整方向之一,“今后的策略是要转换到更保险安全的资产负债表。”
据渣打中国内部员工透露,个人业务方面的调整已经开始,其核心理念是全面收缩产品开发平台,回归到以客户为中心。以渣打中国个人银行为例,原本中小企业部、个人信贷部、财富管理部等各部门都直接向个人银行CEO沟通汇报,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别拥有自己的产品开发人员。而如今则在各个业务部之外,又增设了一个个人银行产品部,原个人信贷部门主管林曼云担任这一新部门的董事总经理。
过去在渣打,一款理财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通常既有各部门的开发人员,也有银行统一的开发平台的人员参与,而现在所有和个人银行产品相关的需求及客户反馈首先都会先统一集中汇报产品部,然后产品部再根据客户的需求与开发平台的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开发产品。
个人银行产品平台的收缩给各个分支行也带来了变化。据了解,目前渣打很多分支行的理财产品经理队伍已经缩小了规模。到目前为止,渣打中国在内地共有52家分支行,过去,每个分支行都设有1位投资顾问、7至8位理财顾问以及十几位理财经理。而由于理财产品的巨额亏损,渣打银行几乎停止了所有的QDII产品,这使得不少理财顾问的收入大打折扣,很多人便选择了离职。在很多分支行,其原有的理财产品队伍已经不再拥有过去的规模。
更为直观的变化产生于渣打的个人业务产品线。一、两年推出的众多激进型理财产品很多已经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100%保本型和风险性更低的产品。此外,渣打还在今年2月推出了一款名为“活利贷”的更为灵活的住房贷款产品,使用这款产品的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闲置资金状况随时存入还款账户以冲抵房贷本金,如果有使用需求还可以将这部分资金取出,银行按日计息。实际上,在银行的个人贷款产品中,房贷是风险最低的一类业务。
另外,渣打开始重新布局其私人银行业务。早在1990年代,渣打已经在其它市场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但在其后的业务调整中,私人银行业务被卖给了瑞士银行。2008年,渣打收购了以私人银行业务为主的美国运通银行,如今,渣打已经迅速将这一业务带入内地市场。据了解,其在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部已拥有20多名员工,而在其5月12日公布的最新计划中,将在未来一年内向全球招募100名客户经理以加快在华发展速度。
挑战
尽管如此,要想在依旧低迷的市场中继续取得增长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渣打的保守策略在接下来能否依然奏效?
在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推动下,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银行总共发放了4.6万亿人民币贷款,几乎已经完成了全年最低5万亿的贷款目标。然而在这其中,外资银行同期在华贷款额却出现了下降。
事实上,由于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相当一部分项目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所需资金庞大,规模较小且很难为客户提供较低贷款利率的外资银行则很难竞争到这些能够带来稳定现金流的低风险项目。同时,利润丰厚的大型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也已经由中资银行把持,留给外资银行的是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客户和风险通常较大的交易,其中包括大型中资银行不愿意接待的中小企业客户。据了解,在三月中旬,渣打曾在一个星期内做了四笔银团贷款,四家都是民营企业。
而在个人业务方面,虽然渣打中国依旧表示今年将不会停止扩张,并继续保持较大投入,但同时它也必须同理财产品造成的名誉损失做斗争。在渣打亚太区总裁白承睿看来,今年其业务的重点之一是进一步吸纳存款,降低资产负债率,“同时重新定价。目前的市场为了风险对重新定价比较开放,风险越高的业务收取越贵的费用。”
同时,白承睿认为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便是尽量深耕客户关系,同时在企业银行和个人银行之间形成此消彼长的良性机制,“实际上,渣打企业银行的业务能够增长80%是因为个人银行的存款量有大幅增长。”目前,渣打个人银行存款盈余达到400亿美元,在去年市场流动性下降的时候,这些存款盈余曾帮助企业银行部门赚取了数量可观的短期利润,这一点在中国市场也不例外。
“从亚洲危机的经验来看,今后四五年最大的负面问题是找金融人才。”白承睿表示,与印度电子工程行业人才一样,金融人才的流失转行在今后几年会发生,这对外资银行来说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在过去几年的高速扩张中,尽管各家外资银行都忙于招聘和培训本地管理人才,但由于进入市场时间短,多数外资银行的工作人员仍然缺乏足够的经验,在渣打中国,目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员工入职还不满一年,所有员工的平均年龄也在30岁以下,而在渣打内部,多数管理层均是从在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中提拔而来,在目前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要想找到这样的管理者并不容易。
除此而外,白承睿认为渣打今后在新兴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金融危机之后亚洲监管机构对外资银行的信任缺失,“就像人们对政治家一样的客气,但其实并没有对他们真正的信任和尊敬。同样的事情正发生在金融界。”白承睿颇有些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