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东风日产总经理大谷俊明
日系汽车高层谈中国战略:对“今年销售30万辆”充满自信
![]() |
日产汽车与东风汽车公司(湖北省)的合资,堪称中国最大的外资合作业务。负责乘用车业务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广东省)积极投放新款,销售额稳步提高。虽然离2007年30万辆的销售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总经理大谷俊明却自信地表示:“能够实现目标”。
东风日产总经理大谷俊明
——如何看待市场环境?
“东风日产1~6月的销售辆数为12万8168辆。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2%。需求保持着强劲势头。不过,从市场整体来看,库存正在增加。这是因为,面向5月份的黄金周商战,厂商在整个4月份向市场大量供货,另外,以富裕阶层为中心,存在着将资金转向股票投资的倾向”。
——今年的目标是销售30万辆。实现起来是否困难?
“说实话,在4月份就任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2006年投放市场的‘蓝鸟轩逸(Bluebird Sylphy)’轿车以及休闲旅行车‘骏逸(Geniss)’在全年都会推动销量增长。4月份上市的10万元的小型车‘骊威(Livina)’,当初的目标定为每月销售5000辆,而如今却保持着每月6000辆的良好销势。由于产品线完备,30万辆这个目标并非不可实现”。
——骊威与骐达是否会在小型车市场上自相残杀?
“骐达瞄准的是单身潇洒人士。骊威的目标则是平日作为商用,节假日与家人外出休闲的万能车。其概念区分明确。而且,最低价格仅为7万9800元(约合128万日元)的骊威增加了光临销售店的顾客数,这也带来了购买骐达的契机。与其说两者互相争夺市场,不如说在销售上产生了互动效应”。
——中国市场上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的确,保证像以前那样的收益率相当困难。作为厂商,降低成本的措施不可或缺。具体来说,就是零部件的国产化”
“东风日产的R&D中心正在强化在零部件本地化采购方面的功能。我们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即:除发动机以及行走部分的部件之外,无需请求日本日产总公司作出判断,中国方面就能拍板决定是否采用国产化部件。由于可在比以前短数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部件转换,因此,降低成本的效果相当大”。
——如何评价中国的零部件产业?
“人们往往认为‘成本低=质量差’,其实不然。即使不增加成本,质量也能提高。在当地企业开拓采购客户方面,我们提供支援,使其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
“日产采取的是从全球的廉价市场采购优良部件,供全球生产基地使用的策略。在中国采购的部件应用于全球日产工厂的那一天也会到来”。
——中国车的实力如何?
“中国车的‘外在质量’正在提高。中国消费者的眼光日益提高,汽车只要能开就行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汽车厂商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过,从发动机及制动器的性能、燃耗、部件的耐久性来看,与日本尚存在差距”。
“奇瑞汽车在有些月份甚至进入了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售排名前3位。我们不想把谁当作对手去竞争,但也决不可掉以轻心”。
(8月7日 《日经产业新闻》,本专访由广州支局菅原透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