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动车,这个产业会在固有的生存方式中逐步沉沦;反之,必深受煎熬。

[环企独家] 进退维谷

来源:环球企业家  |  作者:本刊记者 谢丹  |  阅读:

全球经济危机一年后,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缓慢复苏的蛛丝马迹中,寻找乐观信息。唯独汽车业,却抑制不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希望不仅来自于蓬勃的中国汽车市场,那只意味着传统汽车业现有利润模式的无奈延续;也不仅仅来自浴火重生的底特律,三大巨头,包括同样在挽回尊敬的丰田汽车公司,它们的复兴路径大同小异,整肃制造、设计、品牌、营销等各个环节,维护百年以来的机械制造业尊严。

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这个现代制造业最后一块领地的生机,来自于全新的动力引擎——毫无疑问,它的名字叫做,电。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跌宕起伏之后,2009年下半年,这个热门话题摆脱了几年前虚拟的舆论狂欢,而真正开启了那个清洁、集纳高科技的绿色梦想之旅。

惊喜首先戏剧性地来自通用汽车。这家通过艰难重组走出破产阴影的公司在8月中旬正式发布雪佛兰Volt增程型电动车。和该公司目前处境形成强烈反差的,是Volt令人振奋的油耗及性能。按美国政府对插入式充电汽车的新型能效标准测算,Volt在城市道路上每加仑汽油行驶的距离为370公里,是混合动力车普锐斯的4倍。更关键的是,在64公里内,它是一部纯电动汽车。对急于塑造全新品牌形象的通用汽车来说,Volt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

天知道这家传统汽车巨头现在心情如何。2001年,它宣布停产10多年来耗资10亿美元打造的明星电动车EV1,在电影《谁杀死了电动汽车》中,几百辆EV1被卸掉轮胎和电池,送进粉碎机和冶炼厂集中销毁。正是这种悲情色彩使今年Volt的诞生尤为珍贵,它代表着传统汽车公司面向未来的不懈努力。底特律已深知,没有电动汽车,这个产业的生命力将在固有的生存方式中逐步泯灭。

来自德勤公司最新的报告显示,2020之前,全球汽车行业必将转型,主要的技术趋势便是从机械学转向电子学。事实上,1950年代以来,IT业为商界带来了速度最快的行业流转历程。新技术几乎可以重塑任何传统行业的形态,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从台式机到便携式笔记本。对汽车业来说,渴望以最新鲜的动力撬动整个产业链条的蜕变,它已等待了太久。

但与其它行业相比 ,汽车业的转型最为艰难,通用汽车可被视为典型代表,同时,其过程也充斥着最丰富的戏剧性。从1980年代以来,非主流玩家们不停挑衅地打破传统链条。Volt发布一个月后的924日,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 Systems 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投资者对IPO的兴趣几近干涸的背景下,首日股价飙升超过50%。这家锂电池制造商代表着电动车行业新玩家的创新姿态:在漫长的产业链上选取最致命的环节,单刀直入。

在传统汽车业积重难返的今天,通用汽车和A123的作为难能可贵。实际上,在汽车诞生之初,人们就曾设想以电作为动力,迟至今日,它尚未驶入现实的商业世界。某种角度看,电动车产业重蹈新能源产业的覆辙:一遇到石油危机,对电动车的诉求便蠢蠢欲动,但后者更难被产业化。

在通用汽车和A123所制造的乐观期望下,或许更应该重新思索电动车蹒跚而行的商业化之路——无论电池技术怎样日新月异,所获成果仍如精卫填海,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电动车产业勃兴的重重障碍?

电池深渊

毋庸置疑,电池技术是该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正如丰田汽车公司副总裁Masatami Takimoto对媒体所言:“要想让纯电动车商业化,我们需要的电池远超过现在的技术水平。”

200多年前,印度人发明了这种通过不同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能量的储存器。随着时间推移,技术日益精进,但要为一辆重达1500千克的汽车提供持久动力,绝非易事。电池寿命、稳定性、动力转换率,都会直接影响与其它部分的衔接与配合,而采用不同物质作为原料,结果各异,这无疑给了工程师无限的想象空间。

有趣的是,今年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玩家均押注锂电池。Volt选择LG公司作为专用锂离子电池的全球供应商。而A123 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有办法将锂电池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制造成均匀的小颗粒,大幅提高放电功率。

今年8月,A123获得了美国能源部2.5亿美元的援助,开始在底特律附近建造工厂。这预示着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iPod的锂电池,已成为电动车产业的主流之选。但在此之前,汽车业几乎过着一种望不到头的日子。

相当长的时间内,铅酸电池是唯一的选择。用这种成本低、体积大、质量重、充电时间长的电池的电动汽车,比噪音大、气味重、稳定性差的传统汽油发动机汽车更为灵活,但在近一百年间,汽车制造商的精力都集中在完善传统制造方式上,电池技术就此停滞不前。

1991年,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巨头试图共同研发适应新一代电动汽车的高能电池,4年下来无疾而终。1997年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通用汽车EV1仍主要使用铅酸电池,一次性充电后的行程只有可怜的100公里。

关于锂电池在电动车业的最初想象是由三菱公司开启的。从1960年代开始投入电动车研究的三菱公司在90年代末尝试使用锰系正极材料的新型锂电池。今年年中,新版电动车三菱iMiEV终于等来了量产通知。在本财年余下时间里,将有2千辆iMiEV车下线。

问题在于,在进入21世纪之前,人们在电池技术上摸索了太长的时间。本质上,由于能够产生电力的化学元素相当多,但与整车系统的真正适应性又绝非实验结果可以做出。数十年来,电动车的发展历程是个不可逆转的“试错”过程。这注定电动车在原始技术上难以摆脱赌博的性质。理由很简单,没有一种技术堪称天衣无缝。

磷酸铁锂电池的发明者美国德州大学力学工程教授John B. Goodenough告诉本刊,尽管锂电池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性能,但防止电池起火和热量流失仍是最重要的问题。为防止汽车自燃,美国车坛新秀Tesla设计了一套冷却系统——电池组中每1000个电池就配有一定量的冷却液,但更可靠的方法仍在研究中。的确,锂电池在极端高温和低温情况下,状态紊乱,进而影响性能和电池寿命。目前,通用汽车正在进行模拟测试,以确保新的锂离子电池能够用10年。

尽管锂电池是公认的未来方向,但其它的尝试仍在继续。宝马希望以氢动力直接作为燃料,绕开电池技术的牵绊。由于电池技术及动力源泉的广阔空间,在接近纯电动车所代表的“零排放”境界过程中,每个公司都倾向于为自己选择独特的路径。

悖论在于,无论怎样选择,它们都将在此后遇到同样的瓶颈:患上“里程焦虑症”,配套设施滞后,制造难以规模化……

[---分页标志符---]

商业化之惑

无论多么精巧的设计,通常情况仍是,它仅仅能满足周末去趟郊外的需求,但价格却和豪华轿车相当。此外,除了配套设施的难以普及,充电本身就是个问题,整个过程约为6个或2个小时,如果厂商说很“快”,那意味着半个小时左右。一些工程师认为充电时间过短会伤害电池寿命,于是有人提出不建充电站,只是建设电池更换站。

这就要求电动车电池统一标准,但事实上,手机电池的标准至今都难以统一。况且,谁来制定标准?今年5月,在挪威举行的电动汽车研讨会上,演讲场数高达370多场,激烈争夺电动汽车标准制定权,无疾而终。

关于电动车的高成本人尽皆知,但此中原因极少被探讨。绝不仅仅是研发上的高投入。首先,电池技术的试错过程使开发周期通常以10年以上计,这在汽车业极为罕见,几乎趋近制药产业的开发周期;其次,上述诸多技术难题在商业上的直接影响,是生产制造难以规模化。对汽车业来说,足够的规模化是盈利前提,否则会极大延缓投资回报期。

不过,太多的不确定性为电动车产业在运作模式上提供了自由空间,这多少让残酷的商业探索显得异彩纷呈。

A123 切入产业链单一环节的模式类似,美国乐土公司(Better Place)专门致力于建设电池交换站的理念深受VC青睐。“我们可以把汽车电池理解成基础充电网络的一部分,就像手机运营商的SIM卡一样。” 该公司创始人夏嘉曦说。如今,乐土已在以色列、丹麦、日本等地建设充电站。

对想在电动车行业掘金的新兴公司来说,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比技术研发更紧迫。位于挪威的同类公司Th!nk Global就曾经历破产命运。这家被福特出售的电动车企业在2007年被挪威一家投资集团重新复活。Th!nk研发了一款名为“Th!nk City”的纯电动车,计划尽快向美国市场销售。

美国专注于电动面包车开发的公司Bright Automotive告诉本刊,美国能源局总是关注那些传统的大型汽车制造商,小公司难以获得政府资助。最近,终于获得4.5亿美元投资的Bright Automotive宣布,他们将在2015年往市场投放1.5万辆微型面包车。没有与传统汽车巨头抗衡的实力,新兴公司就需要在模式和产品上多下功夫。获得了Google3000万美金投资的美国Aptera Motos公司的产品车采用了反常的三轮设计,且是前面两轮后面一轮,后座小到只能坐宠物。

相形之下,传统汽车巨头则需要长期双线作战。燃油汽车业务决不能松懈,只有其利润保持在高点,才能支撑在电动车所需的高昂投入。不过,实践不同商业模式的两类公司,在启蒙大众消费观念时,需要携手并进。

如上文所述,电动车的投资回报期难以预估,当今少数可量产电动车的位置相当尴尬,不能指望大规模生产来大幅降低成本(通用汽车Volt的制造基地,目前一周只有10辆产能),摊在单车的销售压力只能由消费者承担。

奔驰今年量产的电动版Smart,其中锂电池成本至少为25千美元,这意味着几乎不可能打开市场。Th!nk City的车主花费14000欧元购车后,每月还需支付100欧元的电池租赁费用。Goodenough教授就认为,要让电池既有足够的能量密度又有可接受的价格,近乎不可能。另外,即便消费者乐于高价支持零排放梦想,但失去传统引擎带来的互动式驾驭快感将是致命的——没有了提速时的轰鸣,纯电动车一路上悄无声息。

在较近的未来,电动车产业最可能出现的情景是:昂贵的小型电动车作为新型奢侈品,用于城市内短途出行;大型巴士倒是合适的用途,但公交公司估计只愿租用,不想购买。

不过,传统巨头和新兴玩家前仆后继的探索仍然不会停滞。其实,传统汽车产业在创立之初,在成本、配套等方面同样处于空白,但依然阻止不了它成为普及的交通工具。如今,在国家意志的推动下,尽管过程艰险,电动车革命的成功,最终可以期待。